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2018-02-11 12:11:3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虹虹 赵舒文  
分享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公办与民办师资共享、课程共建

上海创新思政教育同城协作

光明日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李占才工作室”颇有名气。不过,李占才并不是济光的老师,他是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获首届全国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

“李占才工作室”为济光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气象,工作室辐射全校7成以上青年教师,李占才通过现场听课,一对一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李占才的教学示范课,以丰富的内容、幽默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给更多教师带来启迪。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介绍,作为上海高职高专思政课联盟会长单位,学院一直致力于推进高职思政课“同城协作模式”的探索。“李占才工作室”的建立,拓展了高职思政课同城协作的范围,创新了同城协作的形式。

记者了解到,充分借助知名本科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高职学生,发挥本科教学名师作用,成为上海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提升水平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大手”牵“小手”,公办与民办师资共享、课程共建,优质资源的渗透效应为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补齐了短板。

因材施教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在上海建桥学院校园,雷锋铜像、雷锋广场、雷锋纪念馆是人人皆知的地标。而在课堂里,雷锋精神更润泽着1.5万名大学生的心灵。

“雷锋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正确地解决了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根本问题,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月16日,在上海建桥学院1教122教室内,党委书记江彦桥正以《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青春使命梦想》为主题,与学生探讨如何把弘扬雷锋精神落实到奉献中国的实际行动中。

“科学的真理求真,它所回答的是‘是不是’的问题,高尚的价值则应该求善、求美,它所要解决的是‘该不该’的问题。真理与价值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既要追求真理,又要注重价值。”上海建桥学院教授荆筱槐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通过雷锋的故事,跟学生们分享:正确的实践需要正确的价值方向。

从雷锋精神引发的“奉献”和“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成为建桥学院思政工作品牌,也哺育了学生成长。该校年平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5000余人次,生均在校服务时间达每年10小时,学生以拥有志愿者服务经历为豪。

上海民办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艳华表示:“多年来的研究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乐群性方面有突出优势。为此,我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社会实践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突破口。在上海,民办高校都会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寻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政课好懂好听好入脑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邵龙宝教授的教改项目,叫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个创造性转化的实验和实践,怎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邵龙宝教授抓住了“活着”的传统对大学生的影响,注重给学生厘清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演化,比如:爱国主义怎样从古代爱国主义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现当代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怎样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邦济世演化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船精神……

邵龙宝介绍,我们的主要特色是,力求在思政课中以丰厚的人文底蕴,承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仰和人格,以美丽中国生态观为切入点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交流研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的成长发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越辩越明。在“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体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沁入学生心中,学生既提高了道德人格的修养又获得了创造性思维、人格建构和才能的训练,他们开心地反映:这样的课好懂好听好入脑。

除了杉达学院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第一课堂的融入,更多的民办高校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徜徉在校园。仅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就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中心、陶艺工作室、非遗蜡染艺术大师工作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中心,书明礼社成员学习网络课程《中华国学》,积极开展“悦读者”探讨文化传承诵读活动、“笔韵墨香”和“中国女书”书法练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墨锭描金”活动,充分感受中华传统之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