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科技 > 正文

eID数字身份体系正式发布 可有效避免身份信息泄露

2018-04-23 16:13:54 卢俊宇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 卢俊宇)22日,在福州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发布了《eID数字身份体系白皮书(2018)》(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当前数字化已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然而我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数字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足、数字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数字社会治理面临挑战等诸多问题。

据记者了解,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在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网域空间身份管理”等信息安全重大专项,研发了“公安部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lD)”技术并形成了相关标准体系。eID依据《电子签名法》,基于智能安全芯片硬件载体,采用密码学技术实现互联网上不见面的身份认证,最新的SIMeID甚至可以通过手机SIM卡完成认证,在具备了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了用户体验。

那么,“eID数字身份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用上eID数字身份?记者为此专访了公安部第三研究所eID项目负责人严则明。

新华网:eID数字身份体系的推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严则明:主要是为了解决数字身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公民活动不断向互联网上迁移,公民要使用网上服务首先要解决身份的问题,互联网上的身份认证技术多种多样,多采用“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来代表公民的网络身份,还有很多网站和APP要求用户提交身份证照片、手持身份证照片认证身份,起到了区分网上主体身份信息的作用,防止出现类似“西门吹雪”在网上订购火车票的笑话。

这种基于信息比对的身份认证方式虽然方便,却是以牺牲个人信息为代价的,提交的信息可能在验证过程中被截取、存留甚至非法滥用。容易造成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再加上行为和属性数据,给不良企业甚至犯罪分子采用大数据技术汇聚、追踪和精准画像提供了条件,由此带来的电信网络精准诈骗等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顽疾”,网民基本上是“裸奔”的状态。因此,我国亟待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根,既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又能适应网络社会数据开放和流通需求的统一数字身份体系。我们这次发布的“eID数字身份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而设计的。

新华网:您能总体介绍一下“eID数字身份体系”的主要内容吗?

严则明:eID数字身份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区分,二是认证。区分即为公民在数字空间提供与公民身份号码对应的数字身份,就像小孩一出生,就要到派出所去报户口申请公民身份号码一样,进入数字空间也要有自己的数字身份,我们在实体社会档案里留的是公民身份号码,在数字社会里如果要保护个人隐私的话,就要考虑尽量使用数字身份。eID数字身份是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根,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通过密码算法为公民生成的数字标记,它不含任何明文的个人身份信息,也无法逆推出公民身份信息原文,代替目前普遍采用的“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在网上流通。在具体的流通环节,eID数字身份还可以“变形”,用户在不同网站和APP中留下的数字身份标记并不相同,只有在“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的后台才能将碎片化的eID数字身份基于密码学技术实现盲匹配,这种匹配需要用户授权才可以进行,可以有效的防止用户身份信息被用于大数据画像。

有了数字身份后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网络上远程证明是否为本人了,这就涉及eID数字身份体系中的网络身份认证部分,eID依据《电子签名法》,基于智能安全芯片硬件载体,采用密码学技术实现互联网上不见面的身份认证,最新的SIMeID甚至可以通过手机SIM卡完成认证,在具备了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了用户体验。

根据签发方式和认证技术的不同,eID数字身份体系也包容其它的网络身份认证技术,在统一的eID数字身份体系下实现不同数字身份认证的互通,就像我们日常在不同场景下出示身份证、社保卡、驾照、学生证等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我们欢迎各种身份认证技术加入到eID数字身份体系中,构架统一的eID数字身份认证体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