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精彩图片> 正文
分享到:

杨似玉:在榫卯之间传承百年“工匠精神”

2018-04-30 07:35:12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林晨  林晨
自身的勤奋、手艺的继承和工匠精神让杨似玉逐渐成为大师,并以精湛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

在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一处建筑工地上,杨似玉在弹墨线加工木料,准备建设风雨桥(4月27日摄)。在侗族木构建筑中,今年63岁的杨似玉融入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在平凡又精密的一榫一卯之间,传承着侗族木匠千百年的技艺和“工匠精神”。杨似玉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整座建筑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出生在三代侗族木匠家庭的杨似玉,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手工艺。他说,这门技艺是一代又一代侗族木匠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它代表着侗族的建筑文化,从选材、设计到建设,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就算凿打手指头大小的榫眼,都不允许有半点马虎。杨似玉说:“根据比例,柱子需要多大的木料就要选多大的木料,不能为节约成本偷工减料;建设过程中,精细的环节一定要用心做细致,不能为赶工随便应付。就是亏本也要把工做好!”他对自己这么要求,对徒弟也这么要求:“千万不能让这传承千百年的技艺、名声和工匠精神,坏在自己的手上。”

自身的勤奋、手艺的继承和工匠精神让杨似玉逐渐成为大师,并以精湛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至今,杨似玉设计和参与建造的吊脚楼达100多座,各种类型的风雨桥300多座,带出的徒弟200多人,他的建筑作品遍布湘、黔、桂等地。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