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基教研专家分析

2018-06-08 09:18:11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总体分析

这份试题,立意高远,守正出新,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感受,新的思考。

一、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今年的考生,是新世纪出生的第一届考生。他们成长的18年,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跨入快速道的十八年。这份试卷,把学生十八年的成长,融进了语文考查之中。如两道作文题,一个谈与祖国、时代共同成长的思考,一个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这样的作文,鲜明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之价值观的在育人上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时代结合起来,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语文教学在把握立德树人的总体方向上,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人工智能话题为材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议题。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的信息,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

二、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文言文阅读,不仅有文言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更渗透着对古人思想、智慧的领会与理解;《满江红》一首词更体现着辛弃疾高尚的情操和思想境界。今年新增的对《论语》的考查,考查对儒家思想的领会,尤其突出《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及人物对学生当下生活影响的考查。这样,就不是简单地考查知识,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立体的继承。对引导传统文化教学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点,具有突出的价值。

三、守正出新。首先是一份语文考卷,涉及包括阅读、写作在内的语文知识、能力、素养各个层面的考查。试卷结构与以往保持一致,题型基本稳定。有一些新的变化,试卷长度降低,比去年减少二百多字,题目数量减少两道,体现着“应试减负”,这是对当前转变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方向是一致的。题目的变化,更加突出平时的积累,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如默写第三个小题,如22题及微写作,这样的题,仅靠单纯的识记、理解还远远不够,必须能结合生活灵活运用,不同的学生,能结合生活,表达自己的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

总之,这是送给本届考生的一份厚礼,也是他们上的最后一节语文课。这份试卷,也在告诉广大师生,应该怎样理解语文,怎样学语文。(顺义区教育考试研究中心特级教师 刘德水)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2018年北京语文试卷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命题体现了整套试卷命制的总体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部分的试题总体而言,在选材类型、题型设置、考查内容等方面保持稳定,但试题命意不乏亮点。

首先,2018年北京语文考试卷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命题有新的变化:第一,具有鲜明的减负导向,表现为阅读材料由原来的3个减少为2个;题目数量减少由原来的8道题减少为7道题。这一变化无疑会对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一定效果;此外,阅读量减少题目数量的减少在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做题负担,同时也给学生深入思考留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这一变化,对未来的教学减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试题突出了“实用”的特点。如第6题(“下列现象不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一项”),让学生将阅读获取的信息与现实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将阅读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运用于生活,体现出阅读学习的“实用”性。

2018年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命题的稳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就选材而言,实用类阅读文本依然选用了反映当下科学技术进步最新成果——关于“人工智能”的两则阅读材料。第一则材料主要是对“人工智能”这一新生事物进行解说,第二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这两则材料反映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及价值效益,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科技共工作者的聪明才智,自然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2018年的非连续性实用类阅读文本共考查7道题目,题目表述较之往年虽有变化,但设问均未超出学生熟悉的类型。其中的一些题目又回归到了传统的设问方式,如:第2题“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第3题“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第5题“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不过,依然保留了近两年的题型,如1、6题。这两道题考查指向清晰,一是考查内容指向清晰,二是考查能力指向明确。如,第1题,就内容来说,考查指向了“‘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第6题考查对“被人工智能‘异化’现象”的理解,实际也清晰地划定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大胆跳读、略读,快速获取相关的重要关键信息,通过信息筛选、整合理解文本内容。这无疑在考场了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阅读负担,同时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也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引导——既要认识到考题即使千变万化,考查的仍然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又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综合灵活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2018年的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考查命题也坚持了北京市考试命题评价的一贯原则,凸显了把课堂表现考出来、回归课堂、突出主干知识、突出学科思想和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试评价改革理念,进一步巩固了北京卷已有的特色。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 黄玉慧)

文言文阅读

从测试材料上看,今年文言文阅读文本共选用了三个文本,三个文本分别取材于《荀子?强国》,《吕氏春秋?察微》《论语?先进》,三个文本有议论,有记叙。文本一谈的是积微,小事很重要,对治国治家都重要。文本二谈的是察微,察事之秋毫,发现事之端倪,从事情中发现其深远的意义,这对治乱存亡很重要。前两个文本在内容上有共通性,形成了一组阅读材料。《论语?先进》的节选内容谈的是“听”与“行”的辩证关系。三个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汲取古人的思想智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从测试题目上看,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侧重于考查对文言文作品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重视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并在积累与运用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8、9、10、11、12小题,均对考查了文言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第8、9题考查的是词语(实词、虚词),第10、11题考查的是句子,第12题考查的是全文。

第8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与往年一样,对实词的考查不重记忆而重推断,即考查其在文中的含义。第9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第10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判断题的方式来考查。第11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了解,要求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第12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但考查形式较往年灵活,考查学生是否能捕捉住文本关键语句、能否调动语文积累而恰切应用表达。

13题,是对《论语》阅读的考查,考查了对作品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对节选文本内容的作出分析表达。

整体看,今年文言文阅读的测试材料不同于往年只选用一个长文本,而是选用了三个短文本,这是一种尝试。短文文本,考生可以快速阅读,把握信息,且选用多个短文本,可以形成文本材料组,从多视角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人生。今年文言文测试题目由原来的一大题包括6小题变化为一大题包括两组6小题,经典必读的《论语》考查融入到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高级教师纪秋香)

古诗词阅读

2018年古诗阅读选用了辛弃疾的送别诗《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该诗以离别为叙,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考生了解辛弃疾这位诗人,词后对本词的写作背景也作了注释,学生阅读理解本诗内容不难。这利于落实考查考生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

今年古诗阅读的题目命制,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落实考查了考生“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分析”,从思想内容和评价鉴赏两个方面命题。从题型设置上看,与往年一样,2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1道默写题。第1道选择题,14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15题考查了古诗阅读中用典的理解运用。16题简答题,考查了对诗词艺术特色的评价。3道题,15题不同于往年试题,就某一古诗阅读知识点比较异同,而是改为理解对用典这一古诗常用手法运用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诗歌这一文学作品的基本素养。16题也改变了近年比较阅读的思路,而是以诗歌艺术特色为点,要求考生评论表达,更注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

17题是诗文积累默写考查,题目数量与赋分没有变化,但是更突出了应用能力的考查,一是,体现在题目引导语注重知识性,诗句引出的关联性更强;二是,本题的最后一个小题实现了真情境的诗句积累考查,设置了真实的语言表达情境,考生根据情境填写诗句,这样的引经据典是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表现。(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高级教师 纪秋香)

文学类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好奇心和想象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仍注重考查名家之作,今年选考的是著名作家苏童的一篇散文。可以说,这是一篇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故事,文中充分展现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读来很有亲切感。

文章篇幅适中,难易度合理,既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一个少年在河蚌故事中得到的文学滋养,也深刻地表达了一个作家对民间故事与文艺创作之间关系的独立思考。文字生动传神,描述细致生动。

给当前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的启示:

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好奇心、想象力、民间故事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关注民间文化,体现了对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关注。

命题既注重理解和分析,有词语理解题,也有内容理解题,也注重审美鉴赏,三道主观题都指向审美鉴赏,还指向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注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关切。(何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

名著阅读

今年是名著阅读考查的第二年,试卷中关于名著部分的内容分别为第二部分第13题的简答题和第五部分第23题的微写作,全卷覆盖了《考试说明》规定的七部作品。

第13小题要求概述《先进》篇中孔子与弟子之间对话的内容并说明其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考查学生对《论语》基本内容及孔子思想的理解。微写作三道题分别要求学生书写自己阅读名著时获得的教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学生喜欢的人物的评价,总体呈现《考试说明》中“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这一要求的回应,关注学生名著阅读的实际获得,难度不大。对真正热爱阅读、读有所思、思有所写、写有所达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考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名著具体内容,不能笼而统之,泛化表达。考前阅读的 “果”要与现场的“思”紧密结合。

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高考名著考查旨在引导考生在日常生活中把对名著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注重阅读“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既能精读独立的短篇,也能科学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不是一些细枝末节和故事梗概的简单记忆,而是要整体把握名著反映的时代风貌,广阔的社会背景,人物的人生选择、人生道路、精神追求,作品的语言风格,既要有切实感性的体验和相对清楚的理性认识,也要体会名著中内化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将之与自我心灵相结合,以达到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使命感这一目的。

微写作

自2014年微写作出现以来,该题型在高考试卷中已有5年历史,展现了良好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今年微写作依然保持“三选一”模式,让考生有选择的自主权,也有助于考生心理平稳。心中有数,笔下不慌,体现出试题的人文关怀。

三道题均以名著阅读为载体。第一道题要求考生从《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自己获得的教益。题目把对语文基础修辞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与学生实际的阅读收获紧密结合,在具体考点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第二道题要求考生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在符合原著故事情节的前提下,简述这一形象。名著人物丰富,其中典型人物的形象也是备考关注的重要内容。考题为学生寻找到一个展开描述的点,便于考生快速建构。

第三道题,要求考生从《论语》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孔子弟子,为他写一段评论。并特别给出了颜回、曾参的例子,既勾连了教材中相关篇目,又有对《论语》一书的整体关照,把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学习与自己的所思所想紧密结合。

三道试题真实还原了日常教学的情境,有亲和力,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学生在面对试题时甚至能找到平常学习的熟悉感,有助于其自然而然地书写出曾经的阅读体验。从表达方式上看,依然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其中,第一道题的120字左右的字数要求,也表明命题人充分尊重了写作内容的实际呈现,为不同选择的考生都创设了有利的写作环境。

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微写作篇幅精巧,内容灵活,字数虽少,但对考生快速成文能力和文字水平的考查却丝毫不弱。虽是一道写作类题,但日常训练并不局限于一道试题。它可以体现在日常教学的各方面:观点陈述、时事点评,片段写作、文章批注、文学活动导语设计等,教师可在常态教学中创设各种语境拓展微写作训练的空间,在微中见“力”、见“细”、见“妙”,综合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

作文

作文依然考查了考生熟悉的两种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两道题都围绕“成长”这一关键词,要求考生结合自己成长与生活的背景展开作文写作。

第①题关注到本届考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成长的这18年,也是国家不断快速发展的18年。这一过程中的自己是如何成长的,所思所想如何?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考生一定有话可说。小到身边事,大到国家事;小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大到国家重器的建设,都可以引发对考生对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发展的思考,积极展现新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第②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生态环境关乎每个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未来美好生活的建设既关乎考生自身发展的前景也正是他们应有的担当和责任。考生完全可以发挥主人翁精神,放开手脚,积极创作。想得美、说得妙,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优势。

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两道作文题对日常写作训练的导向清晰明确,学生要真正认识到写作过程既要展现自己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人类未来等宏观问题的认识,也要展现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自足的个性追求。要把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日常教学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注重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言之有理有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现实人生的深入关注与思考,培养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北京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刘智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