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幼儿园教育呈现出“小学化”倾向的现象屡禁不止。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将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包括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等。 幼儿园就要掌握“硬性知识”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的一家幼儿园门口,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为暑期给孩子报什么补习班相互交流着。 假期伊始,不仅幼儿园的补课班“火爆”,幼儿园的课程也发生了变化。家住杭州市滨江区的章女士给记者出示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教学安排表,小班教学活动表里有英语,中班和大班学科计划里包含英语、拼音和数学。 “中班每天都有早读,老师会在早读上检查拼音和珠算,答不出来或答错会被批评。”章女士说,“背诵10以内加减法、整体认读音节、能用英语问候交流,都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必须掌握的‘硬性知识’。” 一名受访教育人士介绍,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采取小学授课方式组织儿童活动、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两方面。例如,采用“粉笔黑板”的小学教学模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教辅材料满篇文字,图画很少……此外,一些幼儿园还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至4节课,下午2至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 一些家长反映,不少民办幼儿园还在幼小衔接上大做文章,推出各类培训课程,助推了竞争氛围。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乃至“神童班”也纷纷涌现。 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小学化”专项工作治理通知要求,坚决治理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同时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包括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或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 小学教材与幼儿园教育存“代沟”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有网友认为,幼儿园“拔苗助长”的问题在于小学,一些小学的一年级将拼音一带而过,如果幼儿园不教,孩子根本跟不上。“有的孩子6岁要上小学了,结果小学老师说孩子水平不够,被退回来上幼小衔接班。” 面对小学择校压力,孩子进入幼儿园大班之后,家长就做起打算;一方面依赖幼儿园加强识字、拼音、计算的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自己买来各类幼小衔接课本在家教孩子,“恶补”小学一年级的知识。河南省一名家长说,当地有一所小学,入学前必须考试,低于95分都不要。 “从根本上讲,这是‘幼升小’压力传导所致。为了上好的小学,家长不得不如此;而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幼儿园也不得不如此。”在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看来,家长要成效、学校要“绩效”,再加上社会培训机构的涌入,合力“绑架”了正值幼年的孩子。 同时,不少家长认为当前的幼小教育衔接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推手。上海市一网名为“幸运花MG”的家长指出,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材设计存在“代沟”,小学一年级要求读课文,缺乏从零开始、由浅入深的过程,只能让孩子学前学习,“这些教材不是给没有基础的孩子编写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徽认为,幼儿园“小学化”的深层焦虑源于家长和孩子对升学机制、考试评价体系的不确定、没把握。在幼小衔接阶段,不愿在摇号排位中听天由命的家长,只能让孩子提前学、拼命学。 受访专家认为,“拔苗助长”式教育超出了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同期水平,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给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带来负担和压力。 让幼儿教育回归快乐本身 教育部要求,小学应坚持零起点教学,对于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以及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的,要坚决纠正。 同时,教育部要求各地建立定期督导与报告制度,对办园教学行为不规范、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小学及社会培训机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频发、社会反映强烈的,实行年检一票否决制度,并严肃罪责。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韩春红表示,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们不应只关注孩子知识的储备,更应关注孩子内心力量的储备,帮助孩子做好有效的健康心理建设。 浙江省安吉县教育局学前科科长程雪琴认为,以游戏为核心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才能让每个孩子享受到“真游戏”,提升孩子兴趣,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学习、可持续学习。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杨思琪、唐弢 |
相关阅读:
- [ 07-19]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开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关系课程
- [ 07-16]教育部治理幼儿园“小学化” 禁止教授小学课程
- [ 07-15]福州市职工老年大学秋季班开始报名 开设声乐、瑜伽等课程
- [ 06-30]集美区各社区书院将开展内容丰富的暑期课程活动
- [ 06-14]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故宫互动体验课程走进悉尼中小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