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娱乐> 音乐 > 正文

八桂壮乡缘何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2018-09-16 10:43:36 卢羡婷、农冠斌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刘玮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南宁9月15日电题:八桂壮乡缘何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新华社记者卢羡婷、农冠斌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晚会日前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唱响,壮、藏、蒙古等民族歌曲让人陶醉,越南、马来西亚、俄罗斯、意大利等多国民歌共唱“丝路情缘”。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的山歌文化从过去唱到现代,从壮乡唱向世界。在现代文化日趋多元的背景下,是什么让这里的民歌“这边唱来那边和”“越唱越红火”,为广西赢来“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美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唱不尽的山歌

“什么水面打跟斗咧,嘿嘹嘹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戏曲电影《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刘三姐”成为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广西山歌随之深入人心,“山好、水好、歌好”。

“为自由而歌唱,为尊严而抗争”是刘三姐歌曲传递的主题,此后“刘三姐”不仅唱响全国,也唱到了国外。“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开始到东南亚、欧洲等地演出,表演‘刘三姐’经典唱段,他们最喜爱听地地道道的民歌。”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说。

在八桂壮乡,颇有历史的歌圩、歌台比比皆是。每年农历“三月三”期间,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在山水间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口耳相传、沉淀积累,留下来的是不变的情怀,是深厚的民歌文化。

每场演出都是对天下民歌的致敬

1999年,一曲嘹亮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拉开了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幕,从那时开始国内外经典民歌在南宁开始了年度聚会,融水芦笙舞、平果嘹歌队、南丹白裤瑶铜鼓队等原生态民歌民乐惊艳世界,壮乡民歌从此走出山间,迈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歌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中外民歌的挖掘、整理、创作、发展与展示搭建了一个绚丽的舞台,使不少濒临失传的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宝贵艺术遗产得以流传,“侗族大歌”、龙州女子天琴等先后被挖掘并成功推出。

十多年来,国内外词曲名家会聚南宁,创作了100多首将浓郁乡土气息与现代音乐新元素结合的新民歌,并以民歌新唱的方式使老歌重新释放活力,推出了一批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有时代风貌的民歌手。

今年正值民歌节举办第20届,晚会邀请到国内著名歌唱家以及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歌手同台献艺。“我们学习美声的,不仅要唱西洋的歌曲,更要发扬传承中华民族自己的东西。”歌手张英席说。他与法国歌手金小鱼将歌剧《图兰朵》中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眠》融合在京剧戏歌《梨花颂》中,进行了一次惊艳的跨界尝试。

每一次民歌节,都是对天下民歌的致敬。“今年晚会依然在传承经典中创新,其中瑶族歌舞《绣嫁衣》、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经典曲目,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晚会执行导演康庄说。

每首民歌都在编织情感的纽带

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在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弦有长短,音异情同,民歌编织了连接中国与东盟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

壮乡民歌唱响丝路,世界民歌闻声相和。在民歌节的舞台上,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交融,古典舞蹈和现代流行碰撞。文化走心,越走越亲,因为热爱民歌而走近,因为走近而了解,进而更加亲密。

山水相依、人文相近,广西成为众多东盟留学生的首选地,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日益深化拓展。以一首中国经典民歌《小河淌水》博得满堂喝彩的越南歌手杜氏青花,堪称是民歌节的“常客”,她在广西艺术学院学习民歌,曾在中国综艺舞台上大放光彩。毕业之后,她成为广西艺术学院的一名外籍教师,为中越文化艺术交流锦上添花。

一首首民歌跨越山海,将各族人民的心与情紧紧相连。经过20年的精心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越来越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性、突出的现代性、鲜明的国际性、高雅的艺术性、广泛的参与性,广西这一“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民歌节影响力日益扩大,向世界递出了开放交融的文化名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