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 黎华玲)10月11日是第14个“世界镇痛日”。在世界卫生组织看来,疼痛已是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作为疼痛形式的一种,产痛一直以来“折磨”着无数女性,约44%的初产妇感觉“痛不欲生”。然而,无痛分娩作为减轻产痛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实施比例却不足10%。 无痛分娩难普及 一些产妇经历的生产过程让她们“痛不欲生”。据中华医学会统计,约6%的初产妇感觉轻微疼痛,约50%的初产妇感觉明显疼痛,约44%的初产妇感觉疼痛难忍。 事实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样的“痛不欲生”完全可以避免。目前世界上最认可、效果最精准可靠的方法之一是硬膜外分娩镇痛法,也就是无痛分娩。其大致过程是,麻醉医生在产妇后腰硬膜外腔位置穿刺并置管,注入镇痛药物。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相关负责人王岚介绍,无痛分娩可减轻产妇分娩时的恐惧、疼痛和疲倦,还可减少不必要的耗氧量,防止母婴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避免子宫胎盘血流减少,改善胎儿氧合功能。此外,一旦母亲或胎儿发生紧急状况,硬膜外麻醉为紧急手术创造了条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孕产妇提出无痛分娩需求,而很多人并不能“如愿”。家住重庆的邓女士今年7月份生产时遭遇了麻醉医生不够用的尴尬。她选择了离家近的一家公立综合医院生产,预产期是7月底,并提前预约了当周的麻醉医生进行无痛分娩。“宝宝提前10天降临,当天在岗的麻醉医生都在其他手术室,到我这里就安排不过来了,我当时很绝望。”邓女士的情况并非个案。 一位麻醉医生告诉记者,私立医院生产的无痛分娩单项收费在5000元左右,仅为无痛分娩所需的药费和人工费,不包括其他生产费用,高昂的价格令多数孕产妇家庭望而却步。而选择三甲公立综合医院,就得面临麻醉医生供不应求的问题。如果在夜间生产,能实施无痛分娩的概率更低。 麻醉医生数量不足制约无痛分娩的推广 在美国,无痛分娩的实施比例约为85%,加拿大约为86%,英国则高达98%,而我国的实施比例还不足10%,无痛分娩在我国一直难以得到推广普及,究竟为何? 原因之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在一些“过来人”看来,产痛是女人的“必经之路”。她们的经验是: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忍就好了。另外,有人对无痛分娩存有误解,担心产妇用了麻醉药后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麻醉科主任鲁开智指出,剖宫产时使用浓度为0.5%的局部麻醉药物,而无痛分娩时使用的镇痛麻醉药物浓度仅为0.125%,并且只有极少剂量的麻醉药物被注入椎管,经血液吸收再通过胎盘屏障到胎儿的药量更是微乎其微。 原因之二是缺人。专家指出,无痛分娩在我国未能普及的重要原因是麻醉医生数量不足。国内最早开展无痛分娩的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专家金燕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公立医院依然没有开展无痛分娩,最根本的原因是麻醉医生短缺。” 现有数据显示,我国麻醉医生不到8万人,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约0.5人,而美国是每万人拥有2.5名麻醉专业人员,英国是2.8名。如果按照每万人需要2.5位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至少还需配备27万名麻醉医生。 鲁开智说,在综合性医院,麻醉科医生不会专门配置给妇产科。无痛分娩并不是打麻药那么简单,麻醉医生要全程监控确保产妇安全,而产妇的分娩过程通常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一些医院没有足够人手和精力开展无痛分娩工作。除常见的临床麻醉、重症医学外,无痛胃肠镜等手术对麻醉医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麻醉学独立开课之思 麻醉医生不足的问题,需从源头入手解决。1983年,麻醉学科迎来首批正规的大学毕业生,麻醉学科的人员含金量开始提高,但与内科、外科等相比,麻醉科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糟糕的是,至今仍有不少医院将麻醉科视为医技科室,而非临床科室。而今,提高麻醉学科地位已是业界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黄宇光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麻醉学在大学本科阶段独立开课,并在见习和实习阶段增加麻醉学科的轮转和实践,从而鼓励更多医学院毕业生投身到麻醉事业中来。 业内认为,麻醉学独立开课更适用于当下医学的发展,因为麻醉医生特别需要全科知识,比如参加开颅手术,需要了解神经外科知识,做肝脏移植手术需要有肝胆外科知识。在西方发达国家,麻醉医生首先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全科医生,然后才有资格学习麻醉专业技术。 鲁开智指出,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仍局限于麻醉前用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等内容,应该调整教学大纲中麻醉学部分的授课内容和重点,增加授课时数,使教学适应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另外,在住院医师的规培中,医院应采取按需定岗的原则,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每招收3名外科住院医生就应增加1名麻醉住院医生,从岗位待遇和职业培养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手术需求和老百姓改善医疗就诊质量的需求。 实际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发文,要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为患者提供住院前风险评估、麻醉预约、术后随访指导等服务;同时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
相关阅读:
- [ 06-19]法国一产妇在列车上分娩:孩子可免费搭车至25岁
- [ 05-17]国内无痛分娩率不到10%东西部差距大 为何推广难
- [ 04-01]孩子打了麻醉会变笨? 麻醉医生教你辨别真假
- [ 01-04]分娩镇痛 离待产妇还有多远?
- [ 09-22]河南首例!双胞胎哥哥比弟弟早出生12天
- [ 05-14]福建农林大学男生做实验体验“分娩阵痛” 引发共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