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一位参展商在博览会上展示该公司生产的各类奖牌。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中国马拉松遭遇“成长烦恼” 从中国人均GDP超5000美元的2011年起,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势头开始显现,并连年快速增长。特别是2014年以来,在中国田径协会大力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政策要求,取消马拉松等赛事审批后,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截至2018年底已覆盖超过全国70%的地级市。 高速增长的态势也给成长中的中国马拉松带来一些问题:赛事发展难以满足跑者日益增长的参赛需求,赛事管理难以跟上跑者几何式的增长速度,赛事组织者和参与者对马拉松文化的认知参差不齐……这些问题致使马拉松赛事“槽点”频发,使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频频上升为社会话题,被推到舆论的制高点。 “马拉松赛事遭遇这些问题,并不意外,也绝非坏事。”王楠表示,这意味着公众对马拉松运动的关注和期待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这样的关注和期待鞭策着我们,加快完善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的步伐,推动这项运动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王楠认为,2018年已经到了中国马拉松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在新旧阶段的历史交汇期,只有直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国马拉松才能跑得更快、更远、更健康。” 马拉松比任何运动都需要强调规则 马拉松的意义有很多,传递坚韧精神、塑造强健体魄、带动经济发展,这些都是公认的观点。在论坛现场,王楠特别讲到了马拉松对于规则意识的培育。 王楠表示,作为体育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规则意识在体育运动中反复被提及,体育人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同时,也在践行和传递着规则意识。动辄上万人参加的马拉松比赛,比任何运动都需要强调规则。一场井然有序的比赛,背后是数以万计的人对规则的共识。随着比赛的密集开展,这种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组织者、服务者、参赛者甚至是沉浸在比赛氛围中的市民。 与往年相比,2018年发生在马拉松赛场上的舆情与争议,少了情绪宣泄,多了理性探讨,特别是围绕争议大都能从规则、法律角度去展开对话,寻求解决办法。 “马拉松在培养国民规则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这项运动在中国的逐渐成熟,它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王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