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华视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
2020-05-23 09:13:0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1万余字,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篇幅最短的,但所透露出的民生关切却殊为强烈、深厚。 “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通过梳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严峻挑战下,中央释放出千方百计保民生的强烈政策信号。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点有哪些?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决防止疫情反弹 报告提出,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副院长鲁友明说,此次疫情暴露出重大疫情预警不足、公共卫生人才缺乏、医疗应急能力有限等问题。要着手加强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撑,在疫苗研制、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积极布局。同时,补足基层防疫短板,更好地服务最广大的群众。 记者点评:生命至上!政府工作报告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随着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资金的落实,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将在制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推进。 如何全面优先稳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 报告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今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已经充分体现就业优先。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落实财政补贴、减税降费、降低民企融资门槛、执行好社保减免等措施,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目标。 记者点评:“全面优先”“千方百计”是稳就业政策响亮的形容词。作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对稳就业的高度重视。各种社会政策以及财政、货币、投资等经济政策聚合发力,努力对冲疫情影响。而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则体现了政策的扎实与可操作性。 如何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健全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 报告提出,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今年除了要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的任务,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扫尾工程任务也都要在上半年完成。下一步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记者点评:在剩下200多天的时间里,要确保剩余55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虽然目标数量不算多,但他们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既要啃下脱贫“硬骨头”,又要完成疫情“加试题”,还要注意巩固脱贫成果,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如何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阶段性目标? ——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报告提出,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深化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加快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说,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落实垃圾分类,加大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形成污染防治闭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建议,要守住生态红线,统筹考虑自然生态要素,深入开展水土修复行动,进行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 记者点评:在疫情冲击下保持决策定力坚持环境治理,十分不易。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到新的阶段。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成为今年生态治理的任务重点。 如何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 报告提出,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严格食品药品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说,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受到限制,一些群众异地就医报销遇到困难,推动直接结算工作十分紧迫。此外,政府对医疗机构给予合理支持,有利于医疗机构平稳运行。 记者点评:提高居民医保补贴、改革门诊结算方式、对医疗机构进行扶持,对基本医疗的资金投入与便民措施,体现了面对困难,努力把群众关切的事情办好的责任与担当。 如何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 ——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失业保险和低保保障范围 报告提出,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余梅说,各地基层政府都在积极落实中央精神,对疫情期间损失严重的困难群体进行帮扶。“我们社区按照统一部署动态调整困难人员认定标准,确保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余梅建议,对困难群体要应保尽保,对特殊贫困群体要分类施策,采取集中托管、集中供养。 记者点评:面对疫情冲击,中央提出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制度优越性。越是特殊、敏感时期,越要强调兜好底线,保障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如何确保“米袋子”“菜篮子”? ——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压实领导干部负责制 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副校(院)长王娟玲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国出台禁止或限制本国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对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有特殊重要意义。未来要通过压实政府责任,有效保证耕地面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 记者点评: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面对严峻复杂的粮食安全形势,各级政府必须坚决保护耕地红线,着力抓好农业生产。 如何有效拉动消费? ——推动消费回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报告提出,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说,面对国内40万亿元规模的消费市场,企业大有可为。前4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6%,显示出巨大的消费潜力,也说明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零售、智能供应链、智慧物流,都在重塑消费环境和趋势。传统制造业、零售业、物流业需要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点评: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并通过制造业、零售业的升级,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体验,让消费者敢消费。 如何提高教育公平与质量? ——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优化投入结构 报告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扩大高校对贫困地区招生数量,有利于弥补区域、城乡教育失衡,促进社会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此外,“择校热”“学区房”等热点话题的背后,是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稀缺,需要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整合公办、民办学校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点评:时至今日,百姓对教育的要求,已经从“广覆盖”转变为公平与质量。因此,一方面要继续破解贫困乡村学生的“上学难”,另一方面要缓解城市家庭的“择校焦虑”。最终,要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的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的未来。 如何满足百姓宜居需求? ——坚持“房住不炒”政策,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 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县城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宜居环境建设,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划了新重点,既能尽快有效拉动下游建设市场,又能满足百姓日益提高的居住需求。应加快研究制定相关规划,推进土地、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落地。 记者点评:再次重申“房住不炒”,显示了中央对房地产问题的坚定决心。而提高县城居住质量、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措施,则体现了对民生的关切。(记者舒静、齐中熙、王优玲、侯雪静、李劲峰、张超、王菲菲)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