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防沙治沙数十春秋 生态治理,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2020-07-08 07:05:27 作者:寇江泽 刘 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防沙治沙数十春秋 荒漠添绿黄沙生金

生态治理,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中国遏住了荒漠!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以及东北西部,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上世纪,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一度扩张,甚至出现“风沙逼近北京城”的情形。

好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不曾放弃。他们多年坚守,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让奇迹发生——

中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双提高”;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双下降”。

在遥感影像地图上,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北方黄沙中动人的绿色,正由过去的一个一个点,连成一片又一片!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双缩减”

毛乌素沙地南缘,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城东北30多公里处,有个地方名叫“狼窝沙”。

定边县农民石光银,从小在这一带的沙窝里长大,饱受风沙危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开始尝试造林治沙。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台后,石光银敢为人先,带领妻儿,把家搬到沙区,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沙3000亩的合同。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石光银说。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石光银和同伴们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如今的“狼窝沙”满目青葱,年近古稀的石光银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治沙英雄”。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一半分布在榆林境内。经过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榆林的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4.8%,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

何止是毛乌素!中国版图上,沙区很多地方正发生着这样可喜的嬗变。

你瞧——一株株草木不断延展,绿色的底色越来越浓。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梭梭林绵延遍野。放眼望去,尽头便是乌兰布和沙漠南缘,梭梭林犹如一道绿色屏障,挡在沙漠前,守护着黄河与贺兰山。

“以前这里全是沙地。种上梭梭以后,沙子固定下来,沙丘也越来越低。”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

“全球新增绿色1/4来自中国!”国际上根据卫星数据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源于沙区国土绿化。

你瞧——一条条沙龙俯首帖耳,恼人的沙尘越来越少。

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上泉村,这里离沙漠只有1公里左右。村民杨玉明,至今仍对10年前那场沙尘暴印象深刻:沙子呼呼地刮过来,打在人脸上,眼睛都睁不开,地里的地膜被吹到树上,种子也被吹跑了。

“那时风沙过后,院子里常常能扫出一架子车的沙子。现在沙子少多了,一场大风过后,扫不出一簸箕沙尘。”杨玉明说。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近年来显著减少减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提高了,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也下降了。

中国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扩展!

重大生态工程带动,治沙与治穷相互促进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人遏制“沙魔”的不懈努力。

数十年来,中国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等项目。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颁布实施《防沙治沙法》,构筑起法制层面的绿色屏障。与此同时,一大批龙头企业、治沙模范积极参与,广大公众踊跃行动,使得绿色延展、沙丘止步。

——重大工程,为防沙治沙筑牢根基。

在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在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1978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累计投资超过1万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全国生态状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工程规划期限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投资力度之大,在世界各国是非常罕见的。

——接续奋斗,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王有德,带领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陕西靖边,“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靠自己和家人的双手种草种树,让当地11万亩荒沙披上了绿装……

“在我国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涌现出了石光银、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汉’等一大批治沙英雄楷模,以及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内蒙古库布其、新疆柯柯牙等一批治沙样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说,“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沙害不除、治沙不止”的治沙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敢于担当、攻坚克难,与沙害顽强抗争。

——企业参与,探寻先进技术和模式抑制沙患。

库布其沙漠,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如今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80多家企业投身于库布其治沙和沙产业开发中,追求“绿富同兴”。

沙退绿进、生态改善,“金山银山”随之而来。“退耕还林让荒山披上绿装,漫山遍野的山桃成了宝贝蛋蛋。山桃核做成工艺品,游客很欢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南城村退耕户高建忠说。

治沙与治穷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各地科学开发利用沙区光、热、风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与加工、沙漠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增加了农牧民就业机会,拓展了增收渠道,加快了脱贫步伐。”孙国吉表示。

据统计,北方沙区进入盛果期的经济林每年产出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年产值达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近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

治沙不是要“消灭沙漠”,重在科学治理

一人将细长水管插入沙地,水压顿时冲出一个孔洞,另一人将沙柳插入,填上沙土。种下一株沙柳,只需10秒钟左右。

“这种方法叫‘微创气流植树法’,减少了土壤扰动,成活率提升到80%以上。”亿利集团治沙专家介绍。

中国人在实践中认识到,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在尊重科学、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

依托科技创新,尊重自然规律,中国防沙治沙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治沙“药方”越来越多样,效果越来越明显。

——一手抓人工治理。开展精准治沙试点,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

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工程林区,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县(旗、区),开展精准治沙试点。

精准治沙,核心是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

近两年来,精准治沙试点开展了近200万亩,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在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中,将进一步扩大精准治沙的范围,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孙国吉表示。

——一手抓自然修复。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把荒漠天然植被保护起来。

2013年,中国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截至目前,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达104个,封禁保护面积达174万公顷。封禁保护,消除了放牧、开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让沙区植被逐渐自然恢复。

记者在沙区多地采访时看到,封禁保护区“人退、沙退、绿进”,自然恢复效果显著。

为国际社会提供防治荒漠化“中国经验”

荒漠化防治的“中国答卷”,举世瞩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说: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称赞:“中国对沙漠的治理,成为全球楷模”。

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为世界医治“地球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支持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公众参与进来,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防沙治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表示,中国防沙治沙经验对世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目前,全球167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中国荒漠化防治先进技术、治理模式得到推广。中国经验正走出国门,与世界共享!

中国人治沙的努力,不会停。

全国总体仍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达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达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1/5。

“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治理,剩下的大多数地方建设条件较差,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干旱少雨,治理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防沙治沙进入了‘啃硬骨头’阶段。”孙国吉说。

孙国吉表示,“十四五”期间,防沙治沙将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重点在生态区位重要的边疆地区、主要沙尘源区以及江河流域等开展,在全面保护荒漠植被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计划完成治理任务850万公顷。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略,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中国将持续推进防沙治沙,还自然以和谐美丽,为人民谋幸福安康!

寇江泽 刘 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