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今年财政收支整体情况如何?财政部部长刘昆解读

2020-08-07 07:41:36 作者:曲哲涵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积极有为,推动财政政策尽快见效(权威访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半年已过,财政政策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稳定经济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等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今年财政收支整体情况如何?本报记者专访了财政部部长刘昆。

全年财政目标可实现

●6月财政收入由负转正;预计全年新增减税超过2.5万亿元

记者: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和全年的财政收支形势?

刘昆:受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0.8%。随着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成效继续显现,6月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2%,增幅由负转正,为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

支出方面,中央和地方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各级财政加强资金统筹,基层“三保”等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关于全年的财政收支形势,我们看到,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逐月好转,生产需求持续回暖,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积极因素明显增多。综合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转好,通过努力,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财政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记者:今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目前效果如何?

刘昆: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减税降费,特别是2019年实施了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全年减轻社会负担2.36万亿元,使数千万家企业和数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红利。这些减税降费政策的累积叠加效应将持续释放,企业减负会越来越明显。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2.5万亿元,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为各行业复工复产复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地方财力来源有保障

●把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作为硬任务,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空前;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让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市县

记者: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部分基层市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出现压力,为此财政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此外,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疫情防控方面,中央财政如何进行财力保障?

刘昆:财政部把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作为今年财政工作的硬任务,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筹资等方式,增加地方可用财力,支持基层做好“三保”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中央对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空前——

一是增加转移支付力度。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83915亿元,比上年增加9500亿元、增长12.8%,增量和增幅都是近年来最高的。其中,安排特殊转移支付6050亿元,支持地方财政应对疫情影响弥补减收增支和县级“三保”缺口;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幅均达10%,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增幅达12.4%。

二是延长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政策,对中西部和辽宁省延长执行到今年年底,由此再增加的地方留用资金约550亿元,全部留给县级使用。

三是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为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疫情防控,纾解企业困难,激发市场活力,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本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偿还。

中央对地方财力支持,不仅体现为“加量”,还体现为建立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的转移支付机制,推动财政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

为使新增财政资金坐“直通车”,直抵市县基层,惠企利民,财政部建立起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构建覆盖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并开发联通各级财政的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监控。

截至7月29日,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中,省级财政部门已细化下达1.5万亿元,市县财政部门已细化落实到项目1.29万亿元,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减税降费提供了有效的财力支撑。

截至7月30日,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发行完毕。

与此同时,财政部加强库款监测,按日实施重点市县工资保障监测预警,督促指导省级财政规范有序调度资金,切实保障基层“三保”支出需要;对违法违规挪用“三保”资金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问责、处理到人。

总体看,目前地方财政运行正常。当然,各级地方也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真正过紧日子,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每一分钱都要花到刀刃上、紧要处。

地方债风险底线守得住

●强化“借、用、管、还”全链条、全方位管理;绝不为解决短期问题放松风险管控

记者:今年政府举债力度加大,如何提高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刘昆: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达到3.75万亿元,如此大幅度增加政府债券规模,是中央应对疫情冲击、统筹考虑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如何管好用好3.75万亿元专项债资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按照中央要求,结合专项债券管理特点和地方实际,我们考虑强化“借、用、管、还”全链条、全方位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借”的环节,要合理把握发行节奏。统筹把握新增专项债券与抗疫特别国债、一般债券的发行节奏,妥善做好稳投资稳增长和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力争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

在“用”的环节,要优化债券资金投向。坚持专项债券必须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融资规模与项目收益相平衡。严禁用于置换存量债务,严禁用于发放工资、单位运行经费、发放养老金、支付利息等,严禁用于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企业补贴等。

在“管”的环节,要加快资金使用进度。依托信息系统,对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实行穿透式、全过程监控,层层压实责任,督促加快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在“还”的环节,要落实法定偿债责任。采取综合措施,督促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债券资金使用单位等依法依规履行各自偿债责任,确保法定专项债券不出任何风险。

去年以来,在各级财政部门共同努力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率稳中有降。一方面,法定债务率略有上升,风险总体可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无序举债的蔓延势头初步得到遏制,隐性债务风险得到进一步缓释。

在此我想强调,财政部门将切实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绝不会为解决短期问题放松风险管控,要把“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效”落在实处。

落实“六保”任务不松劲

●更注重对关键时点、困难人群帮扶;着眼当前重点难点,要加强中长期战略谋划

记者:下半年,财政部还将在哪些方面“出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刘昆: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财政部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疫情引起了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较大冲击。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坚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围绕“六保”任务持续发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是保居民就业。重点是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稳定经济发展之本、社会稳定之基。

二是保基本民生。重点是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做好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众和退休人员的重点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是保市场主体。重点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纾困和发展,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帮助他们保存量、保资金链、保就业岗位。

四是保粮食能源安全。重点是构建完善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五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点是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结构性调控优势,支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堵点”、补上“断点”,加快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保企业生产、稳中国制造。

六是保基层运转。重点是加大对地方财力的支持力度,缓解地方收入增长放缓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确保基层正常运转。

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这要求我们咬定目标、强化责任、勇于担当、狠抓落实。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突出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精准发力、补上短板,更加注重对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帮扶,切实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着眼当前重点难点的同时,加强中长期战略谋划,有针对性地支持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本报记者 曲哲涵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