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前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5.5%
2021-08-18 作者:冯其予 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摘要: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721.9亿元,同比增长25.5%。张菲认为,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因此未来吸收外资的压力较大,不容乐观。

前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5.5% 服务业成吸收外资热点领域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721.9亿元,同比增长25.5%。在去年保持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吸收外资实现高速增长,超出社会预期。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中国较好地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外资对中国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但根本原因仍在于我国坚持了扩大开放政策。

今年前7月,我国吸收外资主要呈现几方面特点:一是实际吸收外资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前7月,同比增长25.5%(按美元计算,同比增长30.9%),较2019年同期增长26.1%。二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355.7亿元,同比增长29.2%,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79.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69.3%、49.2%、29.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4.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27.8%、36%。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香港地区是外资主要来源地,新加坡、卢森堡等对华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认为,前7月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特征明显,一是增速超乎预期,二是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增长加快,占比持续上升,“服务业成为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热点领域”。

“前7月,中国吸收外资实现了快速增长,从结构上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实际投资明显增加。”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表示,深化“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务实合作,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都提振了投资者信心。

当前,境外疫情持续反复,而我国严控疫情成效显著,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表示,我国之所以持续成为国际投资热土,从根本上看,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坚持不断扩大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市场消费潜力,降低企业成本,保障企业用人用工,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经营保障和较高的利润回报。

“中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为外资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曲建认为,今年以来中国内需市场复苏明显加快,外商投资形成的产能在中国的销售前景被广泛看好。比如,德国汽车在中国的销售就大幅上涨,汽车企业对中国市场信心增强,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投资。

桑百川认为,疫情对于中国吸收外资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各国应对疫情表现各异,中国相对较好,使得外资在中国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有了更好保障,有利于吸收外商投资;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应对疫情冲击时采取超宽松政策,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这些流动性需要找到合适的、安全的投资场所,而中国成为更有利的选择。服务业吸收外资快速增长和占比快速提高,印证了这些特点。

桑百川认为,未来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但也要高度关注国际环境变化。一旦美国收缩其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可能会改变贬值颓势,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的变化也会扰动全球投资市场,这会使中国吸收外资的环境发生一些变化。当前,中国仍需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作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枢纽,外资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桑百川表示。

张菲认为,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因此未来吸收外资的压力较大,不容乐观。

对于下半年稳外资的重点,张菲表示,要着重关注三方面。一是要保障原材料、大宗商品的稳定供给,遏制价格不合理上涨,控制国际国内物流运费涨幅,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二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创新活力。三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措施促消费,深挖国内市场需求,为外资企业提供新的投资机遇和市场机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冯其予)

关键词:实际使用外资,吸收外资,实际投资,热土,桑百川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