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际 / 评论 / 正文
“救人”与“救市”思辨之二:提振世界经济的中国能力
2021-08-31 作者:徐超 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题:“救人”与“救市”思辨之二:提振世界经济的中国能力

新华社记者徐超

去年伊始,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抗疫情还是保经济?中国艰难寻找平衡》的文章,质疑中国采取的严格抗疫措施“正对数百万人的生活和生计造成危害”。

一年后,当疫情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肆虐时,《纽约时报》又发表题为《中国如何击败病毒并实现经济强劲恢复》的文章,承认中国有效控制疫情并取得长期经济回报。文章说:“许多国家在如何平衡保护公众健康和保持经济运行方面存在争论。在中国几乎没有,两件事它都做到了。”

从批评质疑,到认可信服。中国出色的抗疫答卷展现出有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提振世界经济的中国能力。

提振世界经济的中国能力,源于中国立足自身、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的定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弗朗切斯科·格里戈利认为,在疫情面前,不应将生命与生计对立起来。防疫措施必须在两者之间取舍的看法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封锁措施带来的长远效果可能抵消其短期代价,给整体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疫情初期,中国快速实施限制措施,短时间构筑起严密的防控体系。有效控制疫情后,中国推进常态化防控机制,大力推进复工复产。2020年,中国经济仅在一季度出现下滑,随后逆势上扬且增速加快,成为当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澳大利亚流行病学专家迈克尔·图尔认为,中国实践证明,严格防控疫情在健康和经济方面都会带来巨大好处。

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讲师、中国问题观察员古纳塞克拉表示,中国疫情防控措施务实且必要,得到民众信任和支持。中国对疫情的迅速反应和宏观调控,为企业提供了防护网并帮助它们迅速恢复。

提振世界经济的中国能力,源于中国面向世界、助力伙伴走出衰退的实力。

中国快速恢复生产,为疫情下全球生产、生活物资供应提供稳定保障;中国提振国内消费,为各国商品与服务出口带来市场红利。

一组近期发布的官方数据更具说服力: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的贸易额同比分别增长24.6%、23.4%、28.9%;今年上半年,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5.6%;欧盟统计局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继续保持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日本对华出口连续13个月同比增加,中国继续保持日本最大出口市场地位……

阿根廷拉努斯国立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古斯塔沃·吉拉多评论说,中国经济企稳恢复产生外溢效应,为其他经济体走出衰退阴霾、加快经济复苏带来积极影响。

提振世界经济的中国能力,源于中国着眼长远、协调全球健康发展的功力。

在疫情应对不力、经济饱受冲击后,不少发达经济体祭出强刺激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缓解短期冲击,却在中长期埋下金融市场动荡、全球通货膨胀的隐患。

中国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始终保持连续稳定的宏观政策,避免“大水漫灌”。作为全球供应链重要一环,中国正通过稳定供应、消化成本涨幅等举措,为抑制全球通胀压力、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贡献重要力量。

《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说,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刺激是全球通胀的主要驱动因素,许多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给中国带来输入型通胀。然而,一些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价格涨幅显著低于原材料涨幅,意味着中国供应链正吸收部分通胀压力。有经济学家表示,跨国企业如果想要应对通胀,可能需要更加依赖中国。

如今,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加速传播,给各国经济复苏带来新挑战。中国一如既往以科学、自信态度应对,继续努力平衡好“救人”与“救市”二者关系,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韩国京畿大学教授刘子阳认为,中国凭借率先恢复经济发挥积极影响,引领推动亚太地区和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时间证明,中国发展是世界稳定之锚和增长动力。”(参与记者:刘春燕、郝亚琳、倪瑞捷、杜白羽、周思雨、唐璐)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