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伊拉克米桑9月22日电 通讯:伊拉克油田里的别样中秋
新华社记者张淼
对在中海油伊拉克有限公司米桑油田的工程师王寿鑫来说,9月21日中秋节这一天既普通又不平凡。.
一大早,王寿鑫从油田主营地赶到20多公里外的油井施工现场开始工作。“完井工作高风险作业较多,大家要注意新设备和新问题。”在每日例会上,王寿鑫与井队中外方人员讨论着当天需要特别注意的技术方案和安全指导。
法齐CS58D号油井正处于关键的完井阶段,18名中国员工和28名伊方员工紧张施工,王寿鑫担负着协调和监督现场作业的重担。王寿鑫说,钻井相当于盖房子,把井打到目的层位;完井相当于装修,把井口和地层建立联通,把油从井里抽出来。
米桑油田位于伊东南部米桑省,紧邻伊朗,是伊拉克作业环境最为恶劣的巨型油田,夏天地面温度在60摄氏度以上。这里曾是两伊战争的主战场,油田内还散布遗留下的地雷。先排雷再作业,是这里的常态。
米桑油田建于上世纪70年代,设备老化、毁坏严重,战后基本处于濒临停产。2010年中海油与伊拉克石油部签订米桑油田技术服务合同,成为米桑油田的主要作业方。经过十年建设,米桑油田日产原油已从8.8万桶跃升到22万桶。
王寿鑫前后在伊拉克工作近7年,几乎所有的中秋节都在作业现场度过。午饭间隙,王寿鑫与远在天津的妻子和女儿进行了视频通话,看了眼睡梦中的小儿子。“怎么说呢,工作也是表达思念家乡的一种方式吧。”王寿鑫说。
“伊山伊水”总关情,万家灯火此夜圆。中秋佳节,米桑油田现场的每名中国员工就餐时多了块自制的月饼。咬一口伊拉克椰枣泥馅烤的月饼,也有一种家乡的味道。
在现代化的布泽干终端厂里,中心处理作业区副经理谭中飞回忆起10年前来米桑油田时的情景:“那时候条件更艰苦,4人挤一个宿舍,储油罐上能看到清晰的弹痕,终端厂基本都是荒地。”
“石油工人,不管是钻井还是生产一线,一般都是24小时倒班工作,没有节假日。”谭中飞说,伊拉克气温高,工人们体力消耗大,现场全封闭管理精神压力也大,疫情期间只能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回国轮休。在中伊双方共同努力下,布泽干终端厂建成伊拉克境内最大的油气水电一体化终端处理厂,原油处理能力达到每年1700万吨。
伊拉克米桑油田联合作业机构现场负责人刘国志说,中秋节期间米桑油田共有2300余名中方员工坚守一线工作,他们在疫情下“舍小家为大家”,实现米桑油田作业量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