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记者刘扬涛、王沁鸥、夏子麟)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如火如荼,在延庆和张家口两个赛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总是伴着直升机起飞的声音出现在赛场上空,那是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队在工作。
“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我们全程值守在直升机旁,一旦出现运动员重伤不便移动的情况,我们会在1分钟内起飞,快速到达赛场上空,用钢索将受伤选手运上飞机,再送到山下的医疗站。”张家口赛区空中救援队飞行员孔德福说,“我们就是雪上赛事现场救援的‘最后一张底牌’。”
高山滑雪是冬奥会上危险性最高的项目之一,主赛道全长约3000米,落差约900米,顶级运动员的滑行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40公里以上。根据国际奥委会与国际雪联的要求,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需配备直升机救援队,运动员受伤后直升机要保证在5分钟内到达赛道上空,并在15分钟内完成救援任务。
此前,直升机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在我国救援领域属于空白,缺乏各项操作的规范与标准,加上延庆、张家口两地冬季多大风、乱流强、低温、积冰,这些都对直升机救援带来挑战。2018年底,由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红十字会组成的中国第一支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队成立,开始了“征服雪山”的探索。
“我和队友都是驾驶时长超过1万小时的飞行教员,但第一次来延庆试飞,我们就遭遇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延庆赛区空中救援队飞行员薛巍然回忆道,“飞机在原定位置悬停后,我们打开舱门准备放下钢索,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下沉气流,飞机一个劲儿往下扎,不到10秒钟内我们的高度从50米掉到不足30米,我们当机立断停止训练,迅速脱离乱流区域,惊险地从峡谷死里逃生。”
薛巍然告诉记者,这次经历后他和队友探讨研究,决定给直升机减重,他们把浮筒、救生筏、系留设备等其他场景的救援装备从飞机上拆了下来,“瘦身”后的直升机拥有了更充足的功率,具备了应对乱流等极端天气的更好能力。此外,为了熟悉延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气流、风速,他们在过去三年里先后十多次来到这里训练,几乎飞遍了小海陀山的每个角落。
薛巍然介绍说,经过多次考察、研究、演练,救援队编写了《高山滑雪赛道救援飞行技术手册》,顺利通过了国际奥委会与国际雪联组织的直升机高山滑雪赛道救援验证工作和飞行演练工作,为冬奥会做好了准备。
北京冬奥会期间,救援队队员们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就要到达赛场,对直升机和设备进行调试后,还要进行一次试飞,以确定当天的天气条件下能否开展救援。“空中救援作业犹如在天上穿针引线,操作必须非常精确。”薛巍然说,“直升机悬停位置落差不能超过一米,且要保证飞行的平稳,否则容易造成对运动员的二次伤害。因此每一次的试飞演练我们都拿出百分百的认真态度对待。”
“受山区野外停机坪实际条件限制,冰冷的机舱没有任何加温设施。每次比赛,机组成员需要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下待命两到三个小时以上。”孔德福说,“但面对守护冬奥的光荣任务,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
冬奥会开赛以来,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队已经完成53架次共计41小时50分钟的冬奥救援保障飞行,保障冬奥相关重要赛事20余场。孔德福说:“未来,将有更多高山雪上运动赛事在中国举行,我们将继续不遗余力,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