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乘风破浪 心向深海——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德军
m.folksfolks.com 2022-05-09 09:04:46  张博群、郭翔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大连5月8日电 题:乘风破浪 心向深海——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德军

新华社记者张博群、郭翔

  海报设计:刘烜硕

从白令海到南极海域,从智利外海到西非海域,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极地……51岁的辽渔集团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船长杨德军的足迹遍布大半个地球。工作近30年来,他从一名远洋渔船加工员逐渐成长为船长,并成为南极磷虾探捕专家,承担多项重点课题。2022年,杨德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3年,杨德军从大连水产学院(现大连海洋大学)捕捞和船舶驾驶专业毕业后分配至辽渔集团,从事远洋捕捞工作。在船员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渔船比货船苦,远洋比近海苦,远洋渔船最苦。”刚毕业的杨德军便一头扎进了这个最苦的行当。

“我还记得第一次出海时的兴奋和激动。”参加工作第二年,杨德军随船前往白令海捕捞鳕鱼,新鲜劲儿还没过去,晕船带来的强烈不适感就传遍了全身,“胃里翻江倒海,甚至连胆汁都吐了出来,过了半个多月才慢慢适应。”

海上的天气变幻莫测,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可能很快就会狂风暴雨。在深蓝色的海面上,不时会遇到山崩地裂般的海浪扑向甲板甚至驾驶台,引发船体剧烈摇摆,险象环生。

远洋渔船出一次海,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常常八九个月才能靠岸补给一回。在海上,船员们只能喝淡化水、吃冻干蔬菜和冷冻肉。如果在极地海域作业,赶上极夜,船员们甚至连续几个月都看不到太阳。杨德军说:“每次下船休假时,妻子都说我看起来白白胖胖的,实际上是脸部浮肿了。”

除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船员们更难忍受的是日复一日在茫茫大海上“孤岛”般的生存状态和空虚的精神世界。船上没有网络,对外联络的唯一渠道是时断时续的海事卫星电话。近30年的海上生活让杨德军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

跟杨德军一起分配到辽渔集团工作的同学纷纷转行,但他仍默默坚守在远洋捕捞一线。“合理开发利用远洋渔业资源,既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均渔业资源短缺,保障老百姓优质动物蛋白供给,又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杨德军说,这项工作总要有人去做。靠着执着认真的劲头,杨德军成为辽渔集团公认的业务尖子。

2009年,杨德军前往南极海域承担南极磷虾探捕任务。他说,初入南极渔场时,磷虾密度、下网速度、虾群位置,很多都是未知,捕捞成果并不理想。

从南极铩羽而归,杨德军并未气馁。他查阅大量外文资料,逐字逐句地啃,分析研究南极海域的水文情况和南极磷虾的生活习性。2012年,他被任命为“福荣海”轮船长,再次奔赴南极海域。

“杨船长勤奋、好学、爱钻研,他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渔场实际水文情况,确定南极磷虾的迁移路线,研究出了一套‘杨氏找虾法’。”和杨德军搭档10年的老同事吴卫说。

南极磷虾捕捞上船后若不及时处理,两个小时就会酶解,“福荣海”轮采取缩短拖网时间、降低网产、增加网次等方法,同时改进加工流程和设备工艺,最大限度避免浪费。“海洋渔业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是一网捕获越多越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杨德军说。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杨德军在造船厂监造一艘新型远洋渔船。“等新船造好了,趁着我还没退休,想再去一趟南极。”杨德军说。如今,在他的带动下,辽渔集团一批年轻船员沉下心来,扎根在远洋捕捞的作业一线,乘风破浪,心向深海。


责任编辑: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