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有了症状核酸结果还是阴性 新冠病毒是怎样“逃”过检测的?
2022-05-19 作者:陈 曦 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答“疫”解惑】

编者按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的新阶段。事实证明,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其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防控难度更大。面对凶猛、狡猾、多变的新冠病毒,公众会有畏惧,更会有不解,还容易被“小道消息”所迷惑……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答民众疑问,今日起本报推出“答‘疫’解惑”栏目,剖析涉疫热点问题,给读者带来权威、专业的科普。

近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介绍,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发现,有多例感染者在出现呼吸道症状后,核酸检测却仍为阴性。

对此,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纯琪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影响核酸检测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开展大规模多轮核酸检测,才能有效避免假阴性的出现。

多种因素造成假阴性

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或出现症状的早期,人体中病毒载量较低,很可能在核酸检测时出现假阴性。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卢洪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数假阴性都是由于奥密克戎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相对较低所致。

陈纯琪介绍,在进行核酸检测时,检测人员会将新冠病毒基因进行扩增。“通常会把病毒基因以2的若干次方进行扩增,而扩增了多少次方可用Ct值来表示。Ct值即达到能检测出病毒片段的最小信号值所需要进行的扩增循环数。例如,Ct值是40,即代表将样本中病毒核酸翻倍至2的40次方来进行检测。Ct值越大,说明样本中病毒核酸浓度越低;Ct值越小,说明样本中病毒核酸浓度越高。”她解释道。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无Ct值或Ct值大于40时,结果可判定为阴性。“Ct值为40出头、处于临界状态,此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易出现假阴性。”陈纯琪表示。

此外,若在接种新冠疫苗一段时间后进行核酸检测,尽管这时抗体已逐渐消失,但免疫细胞记忆仍在,即便此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也会对新冠病毒进行中和与清除,使得病毒只能在特定区域作有限复制并引发症状。这种情况也会导致病毒载量相对较低,容易出现假阴性检测结果。

“目前,核酸检测通常采集上呼吸道样本(鼻咽拭子、口咽拭子),此处样本病毒浓度较低,而病毒浓度较高的下呼吸道样本,如肺泡灌洗液、深部痰等,其实是更好的检测标本,但一般不用这样的采样方式。”陈纯琪进一步说,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通常在出现临床症状后3至6天内较高,一周后开始缓慢下降。但也不排除少数患者在病毒大量复制前已出现症状,这或是感染者出现症状后核酸检测仍为阴性的原因之一。

有网友表示,采样时用舌头顶住喉咙以及在采样前用了漱口水、大量饮水等,都会造成假阴性结果。

对此,陈纯琪表示,该说法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病毒载量较少时,若拭子采样位置不准、力度不够,未真正触及脱落的咽喉细胞,或者患者在检测前大量饮水、吸烟、嚼口香糖、使用漱口水等,都会导致人体口咽部本就不多的病毒脱落,造成漏检,进而产生假阴性结果。”她说。

为此,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已明确将采集标本由第四版的“咽拭子”更新为“鼻咽拭子”,第六版又添加内容强调: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管患者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

“鼻咽拭子通常在准确率和安全性方面优于口咽拭子,但采集鼻咽拭子体验感较差,部分被采样者出于本能会回避、躲闪。”陈纯琪补充道。

核酸检测依旧是“金标准”

虽然核酸检测会出现少量假阴性结果,但在3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表示,核酸检测在方法学上特异性是100%,即核酸检测依旧是确定新冠感染的依据、是“金标准”。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是实时荧光RT-PCR方法,理论上该方法的敏感性很高,即正确率很高。”陈纯琪介绍。

为了避免核酸检测假阴性结果的出现,专家们也提出了各种建议。陈纯琪建议,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可以采用抗原、核酸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两者互为补充印证。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振华建议,可以在核酸检测试剂盒中引入一个标志物,检测时根据该标志物的数值来判断采样是否合格。在核酸检测中也可采取分级策略,即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人员的排查中使用带有标志物的试剂盒。

除此之外,对于被采样者来说,专家建议在采样前半小时不要喝水或饮料、嚼口香糖、吸烟、喝酒,减少吞咽动作。同时,公众在采样时,应主动配合采样人员,以确保标本采集规范到位。(陈 曦)

关键词:核酸检测,新冠,病毒载量,灌洗液,荧光RT-PCR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