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拦门酒,才算进入龙塘村。 在雷山县龙塘村的标志性建筑:龙塘山房的大门口,龙塘导赏员小组的村民穿着传统苗服,吹起芦笙,端起村里自酿的米酒,看着游客们喝下拦门酒,笑得很开心。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有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入贵州龙塘,被村民的热情和苗族的生活仪式感感染。 收获“好评” 文远圆是龙塘村一名年轻的小伙子,他很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龙塘旅游,直观感受龙塘的民风民俗,了解这个苗族聚集村的文化风貌。 但一年前,文远圆还在外地打工,和很多“逃离”山区的年轻人一样,努力工作以便换取一个“城里人”的身份。去年11月,文远圆改变想法,选择回到老家。因为他眼里的龙塘改变了。 2020年10月12日,文远圆现在上班的龙塘山房整体完工验收,并被移交给了龙塘村。龙塘有了自己现代化的民宿酒店和标志性观景建筑。龙塘山房作为村里最重要的文旅接待设施,因为它独特的设计,以及可以俯瞰围在稻田中的龙塘苗寨,很快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 在携程平台上,龙塘山房一年之内收获了125条点评,被打了4.8的高分。一位刚刚在“十一”假期到龙塘旅游的游客写道:“这次行程中最爱的酒店(龙塘山房)!酒店在山中,非常安静,下面是个小小的苗寨,正对梯田……早上起来轻雾环绕,仙境一样的地方,非常适合小住几天,完全放空。” 文远圆现在的身份是一名龙塘山房管家,看到有人给了龙塘“好评”,他觉得自己在村里的“事业”也有了希望。 过去一年中,和文远圆一样回到龙塘老家的年轻人多了起来。 潘晓芬之前和丈夫一起在北京打工,每逢传统苗族节日,她都会更加挂念远在龙塘的孩子和老人。但为了生活,她还是长期坚守在大城市外来务工者队伍中。 龙塘开始变化时,潘晓芬夫妇也回到了龙塘老家。她选择在村组织成立的非遗工坊当一名“绣娘”。非遗工坊的“绣娘团”都是村里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经过培训之后,苗族传统的蜡染、刺绣技艺经过她们的巧手,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产品。 每天都可以见到孩子和家人,潘晓芬更爱笑了;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对自己的服务认可,文远圆变得自信了;有了年轻人的龙塘,这一年更有活力了。 龙塘山房和非遗工坊都来自于融创中国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联合帮扶援建。从2018年龙塘帮扶项目成立,到去年10月成果交付,龙塘村民亲眼看到了村子大变样。而去年交付至今的一年中,风景秀丽的龙塘还在继续变美、变得更加热闹。 有了“事业” 从凯里去往龙塘的山路弯弯曲曲,在截至10月7日的前280天中,有超过8500位游客穿过群山,到达了龙塘。这些慕名而来的游客,让龙塘人看到了一份希望:帮扶项目组设计的以文化旅游带动龙塘经济发展的体系,在过去交付的一年中是可以良好运转的——龙塘村有了自己的产业,龙塘人有了自己的事业。 潘大叔家开了民宿,每逢游客过来,他都会抓鱼杀鸡做起一道道龙塘特色菜。到了过年,潘大叔还会摆起苗寨独有的长桌宴,让游客们尝一尝龙塘的风味风情。 今年前9个月,仅仅旅游产业就给龙塘带来了近三百万元收入。龙塘稻田、茶园、花田里的农产品也经过加工、包装,走出龙塘,摆上了更多人的餐桌。 融创帮忙梳理、设计的龙塘农产品系列:龙塘好物,经过搭载电商资源推荐之后,也已经成了扶贫网红产品。很多没去过龙塘但爱好网购的人体会到了:买一份龙塘好物,就是在帮龙塘苗寨留住民俗文化,多一份幸福生活的希望。 龙塘人的热情,来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国庆节期间,龙塘不仅特意为游客们准备了“传统大礼”拦门酒,还组织了篝火晚会,让客人们深度体验苗族迎客的仪式感。 一批游客出现在龙塘村的稻田里,他们光着脚丫,拿着竹篓三五成群上手抓稻田鱼、摸田螺;另外一边的地里,有人在挖红薯、采摘蔬菜;村民的院子里,有人在打糍粑、学扎染。 过去一年中,龙塘的文旅产业做得有模有样,还开发了更多的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们不仅能住得好、吃得好,也可以玩得好,让文旅产业更加立体、丰富,同时带有文化和特色——生活变好的龙塘人,在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还有了旅游产品思维。 今年龙塘的旅游体验项目增加了数量和特色。龙塘的“客人们”可以下田上山,参与捉鱼、采茶、捡田螺、挖红薯等等深度体验乡村生活和农耕文化的旅游活动。 找到了“组织” 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是融创中国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龙塘帮扶项目组专门协助成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目的是在村里找到“带头人”、安上“指挥部”,通过一个人带动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村人。 龙塘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成立非遗发展小组、社区应急响应队、导赏员小组、民宿发展管理小组等。 加入非遗工坊“绣娘团”的潘晓芬,今年已经成了非遗工坊的负责人。今年上半年,她和帮扶项目组驻村工作人员一起梳理工作计划,讨论怎么更好地组织村内成年女性进行技能培训,让村里更多留守主妇获得就业机会。 之前不断“空心化”的龙塘及时“刹车”,年轻人回流,村里有了人气,潘晓芬、文远圆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家人异地。他们在帮扶项目组的带动下,开始思考如何推广龙塘的产品,让更多人知道龙塘,体验龙塘的苗族民俗文化,在经济增收的同时,也让文化传承下去。 旅游、非遗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了龙塘的产业体系。融创中国和友成基金会设计的“以文旅产业带动一产、二产”,通过建立文旅产业,打造旅游名片、吸引人流,来带动农业、农产品加工、非遗产品的发展,促进龙塘村的整体发展,在2021年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江德慧是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代理事长。她在过去一年中最直观的体会是村民们参与村里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更愿意听帮扶项目组和合作社讲解餐厅、民宿的运营管理知识,对旅游服务品质和产品推广更上心了。 今年,合作社在村里组织了多次公益活动,包括村貌深度清洁、照顾老人和文艺表演。 江德慧说,现在的龙塘有了产业,找到了“组织”,越来越有活力,也有越来越多的走进龙塘,了解了龙塘。 龙塘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隐居”在群山中,距离首府贵阳最近的路也有213公里。全村285户1280人全部是苗族,但在过去,这里交通不便、没有产业,全村家庭有超过1/3是建卡贫困户。龙塘守着8.54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却无奈地任由年轻人流失。 2018年,融创中国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对龙塘进行结对帮扶,龙塘村文旅扶贫项目由此成立。2020年10月12日,项目第一阶段圆满完成,并移交给了龙塘。由融创中国支持建造、知名设计师孟凡浩设计的龙塘山房也被同时移交给龙塘村,正式开门迎客,成了网红乡村文旅打卡点。 2021年,融创中国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决定继续支持友成基金会对龙塘进行深入长期、深度参与、综合立体的运营帮扶,帮助龙塘建立内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以文旅为主业,以农业为基础,以苗绣、扎染“手艺”和传统苗族节日为特色文化,龙塘在持续发展阶段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生态圈,让“游客走进来,产品走出去”。当地的民宿文化和传统功能空间也得以保留,但基础设施和产业实现了现代化,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的立体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代表着农村的现代化,但应和城市的现代化有所区别,形成不一样的模式,保留农村的文化和功能,承担农产品、生态产品的供应,形成居民的生活休闲空间。龙塘的乡村振兴模式提供了这样一个城乡融合的新样本。 龙塘变“新”了,但也距离年轻人、都市人更近了。过去,年轻人只能从老人口述的故事中了解龙塘村的历史,2021 年上半年,在融创中国的支持、友成基金会驻村工作人员的协调下,一本近 130 页的《龙塘村志》初稿完成,龙塘的历史和龙塘的风景一样,未来都可以“摆”在人们面前,供细细观看。 高山绵延,轻雾霭霭,吊楼米酒,苗寨茶田。对于去龙塘旅游的人,这是不一样的风景和体验;对于龙塘人,过去这是他们不得不走出去的故乡,现在则是他们舍不得离开的家乡。过去一年,在龙塘看到最多的是改变,更是希望。 |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
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