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整了治、治了整"?光泽李坊乡管密村探索新方法

2013-07-01 12:18:4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原标题: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如何走出“整了治、治了整”怪圈?光泽县李坊乡管密村探索出长效之策—— 村民们的好习惯是这样养成的

论自然风光,管密在光泽县堪称“数一数二”,但环境卫生一直让人不敢恭维。然而,6月28日,笔者来到此地,发现村中卫生整洁,河道两旁无倾倒垃圾、无红白薄膜,管密的环境变美了。这一变化,得益于“养成村民卫生习惯”的环境整治理念。村党支部书记曾荣生说,给你们讲三个故事。

故事一:8个变1个

管密是省级生态村、海西十大魅力乡村和县美丽乡村试点村,正在申报全国生态村。为擦亮自己的金字招牌,去年3月开始,年村财仅10万多元的管密村筹资3.2万元建了垃圾填埋场,买了一辆垃圾清运车,给村民门口发了垃圾桶,还想给8个村民小组各聘一名保洁员,月工资1100元。就在这时,有人提出另一种意见:为了发展旅游,村里每年都花几万元雇人清理河边垃圾和打扫村中道路,可村中道路、河道两侧照样垃圾成堆,问题就是“反正村里雇了人扫”,助长了村民的依赖性,要让全村都整洁起来,只有让村民养成整洁习惯,管密村不大,居住又集中,只要聘一名保洁员扫村中道路、清运垃圾就够了。

就这样,8名保洁员变成了1名保洁员,再加上“门前三包”等村规民约作用,“1个和尚比8个和尚”更管用,全村几乎没人往门口和河道倒垃圾了。


故事二:你不扫我扫

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就是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要村民形成新的习惯,干部的带头作用和教育劝导是无法省略的办法之一。管密村也不例外。订了全村环境整治方案,制定村干部、党员包组包片责任制,还要求每名干部、党员从自己家庭做起,正人先正己。村党支部委员曾行善负责的片区是管密的中心区,有村部大楼、学校和两家商店、两个卫生所和一个卖肉摊。曾行善除了每天早晚两次宣传劝导外,还要教店家物件怎么摆放,垃圾如何收集,但也遇到一个“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店家。曾行善就“动口也动手”连续替他清扫了4次店门前的垃圾,店主再也不好意思了。打那后每天店里店外都打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干部、干部,就是先干一步。君子动口亦动手,村民的习惯就跟着走。久而久之,东西没摆放好,垃圾没清扫掉,眼里过不去,手也就跟着动了。家住河边的黄福兰大妈说。

故事三:小手拉大手

室内,各家自己会清扫。不干净,每月一检查,没面子。室外、公共场所有保洁员每天一清扫,各户门前桶里垃圾也有保洁员收集运送填埋,但公共场所不可能像城里一样,整天都有人在那“随时捡”、“时时劝”,怎么办?管密村想到了“小手拉大手”,即通过小孩来教育大人。学校很配合,在全校开展评选“环保小卫士”活动,村里在村民中开展评选“十星文明户”活动,村校互动呼应,把乱丢果皮、糖果纸和饮料瓶几率最高的小孩变成自律还劝别人的群体。村主任曾建春当场举了两个例子。一村民当街把矿泉水空瓶丢地下,一学生当场捡起,丢进垃圾桶说:“瓶子乱丢不文明。”一女生在家里见奶奶把香蕉皮扔门外,立即走出门外捡起丢进垃圾桶,对奶奶说:“果皮应该丢垃圾桶,乱丢的习惯要改。”奶奶忙说:“一定改。”

小孩自律本身就大大减少了垃圾的落地量,再加以在公共场所、在家庭的劝导,几乎每家都有小孩,“环保小卫士”行动和“十星文明户”、每月一评比,外力加内力的作用下,环境美观念就在不知不觉中习以为常了。

☉邱盛林 李超 武少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