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南平频道> 国内 > 正文

村支书余留芬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路径探寻

m.folksfolks.com 2013-08-21 09:31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陪同的肖玉龙告诉记者,全村315户人家,几乎已经户均一台车。

这与6年前记者第一次夜访构克寨的景象有着天渊之别。那时,从斩龙山脚的村委会所在地通往山顶构克寨的4公里马车路刚刚挖宽通汽车,路边的包谷林长得七零八落,寨中的小路无法下脚,鞋子沾满了稀泥和牛粪,60瓦的电灯在低矮的土墙房里显得很浑浊。

记者问起上次采访曾到过的王长才家。这时,几个村民跟了过来,一个穿着T恤衫的高个子有意考考记者:“你先在寨中转转,看能不能找到他家。”

构克寨有60余家,走在宽阔干净的串户路上,一个个白墙蓝瓦的小院,挑檐雕窗,绿树葱茏,藤瓜满墙,花果飘香,走完全寨记者还是没能找到王长才家。

“还是我给你领路吧!”大个子带着记者来到一个三合院,两层的新楼房铺了地砖,刷得粉白,客厅里两排沙发干干净净,正中一台大彩电,打扮时髦的小儿媳专心地看电视剧。原来大个子正是主人王长才。“这是我前年花20多万建的新房子,老房在这里。”王长才跨出大门指着右边的一层小平房,平房顶上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很耀眼。

6年前,老王一家和乡亲们就是在小平房里,看着出席党的十七大的余大姐把他们的心声带到北京。

“你家钱从哪里来的?”记者记得当时构克寨的村民主要种植土豆、包谷、荞麦、小米,但交通不便,多留下自用,卖出的并不多,养的猪主要是杀来过年。

“儿子在村里的大沙地煤矿上班一个月四五千,我养猪羊一年收入两三万……”女主人孔兆琴抢过话头。

“你呀没说到点子上。这些变化全靠并村后,余大姐带领大伙闯出来的。”已是村主任的王长才打心眼里佩服的还是余留芬。

山顶上的构克寨等3个组原本叫龙山村,2005年,才与岩博村合并。当时,山上山下的人多有顾虑:山下的多是汉族,经济基础好,怕山上的拖后腿;山上的3个组110多户全是彝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户多,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担心山下的人看不起。那时,紧邻的两村没有一户通婚,来往也很少。

“住在一座山,便是一家人。”余留芬在各种场合表态:山脚的要帮助山顶的,争取的国家项目主要向山顶的彝胞兄弟倾斜,确保汉彝同胞同奔小康。

并村不到一个月,余留芬便联系供电部门在山顶安装变压器,山上农户加工粮食不再人背马驮到山脚,仅此每年就可为110多户节约10万元。

为修通上山的路,余留芬私人垫资租挖机打通了通向斩龙山顶3个组的公路。去年,又争取交通部门和一事一议等项目支持,全部硬化了村组道路和连户便道。商贩上门收购包谷、土豆,每公斤农户净多赚6角钱,还节约了大量时间。

村里争取到的全村63户种草养羊项目,也全部扶持给了山上的农户。沙乔云家年出栏30只羊,一家3口人均收入近两万元。去年,山上的人家户均出栏两头猪、4只羊。甚至国家发放的农村低保补助金,山上也占60%。

余留芬出面联系村里的两家煤矿,共吸纳山上的70多个彝家年轻人打工,人均月收入4000元。彝族小伙王林在大沙地煤矿上班,年收入6万元,一家人过上了富裕日子,修起了小洋楼。

以前,山顶的人家难找山下的媳妇,原来是因为土墙房子在作怪。几年来,农村危房改造、“四在农家”等项目主要在山上的3个组实施,80%的土墙房变成了白墙挑檐的新民居。

真心实意的关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彝家姑娘戴着金项链、穿着高跟鞋嫁到山脚。汉家姑娘开着汽车跟着彝族小伙上了山。火把节,山下的亲家上山共欢。月半,山顶的亲家则下山共饮。汉彝同胞好不亲热!

“横向比,山脚的一、二、三组目前比我们好。但纵向比,这几年的变化,山顶的四、五、六组还大些。”王长才认为主要是村里有个能干的村支书余留芬带着大家实打实的干,才有今天的巨变。6年间,山顶3个组人均年收入已从不足2000元到超过8000元。

“嗨!你们不要以为余支书有了山上的亲戚就忘了山下的本家哟。”听到彝胞夸她的“小奶奶”,二组的小媳妇袁会英坐不住了。

责任编辑:林洪熙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