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南平频道>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李仕银:青山在,财源来,他让村民乐开怀

m.folksfolks.com 2013-11-15 09:5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通讯员 王树瑜 吴勇君)

近日,记者来到浦城县匡山脚下的富岭镇双同村。连绵不绝的密林嵌着一片片红色、黄色的树叶,日落黄昏,“森林人家”灯火通明,像一幅美丽的油画。

“在家门口也可做生意,收入还不少,这要感谢我们的村支书李仕银。”村民向琼看到自己的“森林人家”生意红火,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双同村地处闽浙交界,海拔85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97%。生态是双同村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但村里的生态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穷怕了的双同人也曾向森林抡起刀斧,建起炭窑,周边的森林变成一片片秃山。“村里后山的树被砍完了,一下大雨,山上的泥石流直冲到村民家门口。”李仕银说。

1984年,当时还是护林员的李仕银,带头把自家五兄弟的烧炭窑砸掉,挨家挨户宣传《森林法》,苦口婆心说服村民,匡山所有炭窑熄了火。

匡山有一株千年的香榧树,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村民想以8000元卖掉,李仕银坚决不肯。他说:“匡山香榧有200多株,都卖掉,我们对子孙后代怎么交代?”村里还有一片酸枣树林,当时有人建议以7000元承包给外村人,李仕银也拒绝了。

不让卖树,少数人打起偷的主意。为此,李仕银常带村民上山巡逻,抓了几个窃贼。一个村民偷卖香榧树,被抓住后经批评教育,他退款收刀。匡山人护林的威名,慢慢镇住了窃贼。

然而,李仕银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人曾半夜爬到他家屋顶掀瓦。“不管谁来掀瓦,我一定要让大家放下刀斧,保住家园,保住子孙后代的饭碗!”李仕银坚定地说。

为改变村民做饭烧柴的习惯,李仕银及村两委干部从2007年起带领村民拆除农家柴灶,建起145口沼气池,建成全县第一个沼气村。家家户户用上沼气池,屋顶装上太阳能设备,无需再砍柴烧炭,让村子变成了农居无烟村。

村民们不砍树了,但李仕银还不满足:如何让村民不砍树也能赚钱?如何让匡山生态资源变成村民的金饭碗?

双同村竹山多、林多,但这些山里的宝贝都得靠肩挑背驮运出山。于是,李仕银带领村民在竹山上开出机耕道,改善交通环境。他还带动自家兄弟带头掏钱,发动村民们集资办旅游,先后投资100多万元铺设了上山步行道,恢复匡山景区古迹。2008年,县里出资数百万元,建成宽5.5米、长11公里的通村公路,彻底解决了双同村的交通瓶颈。

路通了,怎么吸引城里人进山,形成经济效益?

李仕银带领村民种植特色经济树种,还请来科技特派员常驻村里,推广毛竹丰产高效技术,引导村民对5000多亩毛竹进行科学管育,对几万株酸枣、杨梅及香榧树进行人工改良。

在他的带动下,双同村将村附近的山枣树分配给村民管理,村民采摘山枣加工出售;鼓励村民在山林中放置蜂箱,生产野蜂蜜;组织村民办起“森林人家”、“农家乐”等生态游农家餐馆,增加了村民收入……现在的匡山双同村,山枣糕、野蜂蜜、杨梅酒等土特产远近闻名,供不应求。

现在,尝到甜头的双同村人,已把保护生态变成自觉行动。上世纪末,上级分配给富岭镇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任务是1.5万亩,双同村主动要了1.3万亩,“我们本来就封山不砍树,有生态公益林就更好”。到2009年,双同村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增至3万亩,占了全村山林面积的四分之三。

借助良好的生态,双同村这个只有600多人口的小村,已拿到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首批10个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国家级生态村等三块“国字号”招牌,靠开发旅游和生产绿色食品,全村去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收入2200多万元。

记者感言

生态美 百姓富

双同村是省定革命老区村,也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双同村民对于生态好坏带来的效益可谓感触良多。过去破坏生态,几乎家园难保;如今护住生态,村民生活富裕。可见生态美与百姓富,不是一对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同时实现。

而实现生态美、百姓富,需要一个真正有强烈生态保护意识的带头人。在李仕银身上,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识,一种保护绿色家园的强烈责任感。

试想,如果不是当初顶住压力制止乱砍滥伐,何来如今的万亩青山?试想,如果没能把森林里丰富的资源开发出来,村民致富也不能见效,青山绿水能否长久保住也得打一个问号。青山绿水首先要守护,但守护的同时也要想法子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让优良的空气和水成为竞争力,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这正是李仕银这样的脱贫致富带头人给我们的启示。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