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他不孤单
东南网11月29日讯(福建日报 记者刘辉 通讯员 高德运 陈春华 陈协明)“明年村里烤烟的种植面积很大,不少种植户早早就开始准备了。”25日,光泽县司前乡岱坪村村主任张冰向记者介绍起村务,“我家的拖拉机已经借给乡亲耕地溶田了。”
回想两年前,苦苦劝说村民种植烤烟却没人响应,到如今,天天有村民找他争取种植指标——反差之大,张冰自己也没想到。
今年34岁的张冰,走出校门后,曾到浙江瑞安打工一年多,初尝外出挣钱的艰辛。想到家乡要山有山,要田有田,放着“金山”却没人管,张冰决定回乡发展。“家里赚1元钱,相当于在外面赚2元。”他说。
没人料理的荒山,他承包;谁家毛竹山无人管,他来托管。回乡仅五六年时间,张冰托管经营的竹山面积就达1000亩。为提高毛竹的附加值,2003年,他办起竹制品加工厂,吸纳了20名村民就业。
“这个年轻人有头脑,有干劲,人又实在。”村里人说。2009年9月,张冰挑起岱坪村村主任的担子。
如何实现村集体增财、村民增收?张冰上任后,反复琢磨。
想到光泽县有不少村子通过种植烤烟致富,张冰也想引进烤烟项目。然而,全村人几乎都以海拔高、担心烟后稻没收成而拒绝。
为了说服村民,张冰决定当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1年冬,他个人向乡里申请了种植160亩烟叶的指标,并自掏10万元盖了10座密集式烤房。
2012年,烟叶采摘后,又接着种了160亩高山四季豆,搞烟稻轮作。烟后豆收成后,张冰算了算,烟叶卖了48万多元,烟后豆卖出36万多元,除去成本只赚了购买10座密集式烤房和2台拖拉机、2台培土机的钱。
“第一次尝试,赚多少钱并不重要,最要紧的是我用行动证明了岱坪村不仅能种烤烟,还可以种烟后豆。”张冰说。
今年,张冰一鼓作气,把烟叶种植面积扩大到220亩,加上120亩烟后稻和150亩烟后豆,总产值达80万元。除去成本开销,纯利润有10多万元。
让张冰更高兴的是,创业路上他不再孤单,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了尝试。
44岁的村民叶茂玉建了3座密集式烤房,种下60亩烟叶和烟后豆,秋后结算,纯赚了8万多元。还有陈祖申等3名村民,每人都种了20亩烤烟和烟后豆,人均赚了三四万元。
“眼下,还有四五名村民来要烤烟种植指标。万一乡里指标调剂不过来,我就把自己的指标让给他们。”张冰说,他最希望的是,看到家家户户增收。
拓宽增收之路,张冰想到在山上、田里大做文章,并逐步实施——去年9月,村里成立了香炉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推广高山四季豆种植,入社的村民有110户;利用村里的景点大岐山,筹划开发乡村旅游……
■记者感言
带头人要敢闯敢试
岱坪村有很好的资源,可农业开发毕竟有风险,村民们怕“伤不起”,可以理解。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带头人。
张冰就是这样一个带头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敢闯敢试、不断开拓的带头人。从承包毛竹林到办起竹制品加工厂,从尝试种烤烟到种烟后豆,张冰都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努力,张冰不仅自己增收,还带动村民们致富,让沉睡的资源焕发光彩。
许多贫困县并非一穷二白,很多还有丰富的资源。不过,由于眼界不开阔、抗风险能力差,村民不敢去做或不懂得去做。这时候,敢闯敢试的带头人若能凭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成绩,就会让村民看到希望,从而跟进,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 2013-11-28连江最偏远海岛实现“三通” 吸引青年回岛创业
- 2013-11-28张近东斯坦福大学喊出"创业是一种终身的职业"
- 2013-11-28海归摄影师的时尚创业路:做专业是幸福的
- 2013-11-2825名大学生联手创业 校园摆三年水果摊摆成连锁店
- 2013-11-2825名大学生联手创业 校园摆三年水果摊摆成连锁店
- 2013-11-27女大学生毕业后回老家务农创业成种粮大户
- 2013-11-27沈师23岁“金融妹”卖粥 与其“拼爹”不如自信创业
- 2013-11-26莆田“电子义乌”走起 青年创业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