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产业转型升级:变的是版图 不变的是坚守
2014-12-12 10:02:22 来源:西部开发报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在县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跨越、突破”已经成为各地加速发展、谋求争先 的 “ 关 键 热词”,贵州北部的湄潭也不例外。 在外界的印象中,这个有着“小江南”之称的小县城是一个农业县,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县域。但是,2007年以来,人们惊讶地发现,伴随着“以茶兴县”主战略的强力推进,湄潭县一跃进入“全国茶叶十强县”行列,并成为仅次于福建安溪的产业大县。 产业之变:产茶大县到产茶强县 2007年是湄潭茶产业的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这一年,全县茶叶产值达1.8亿元,“湄潭翠芽”连续三年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金奖,湄潭为此分别获得“中国茶叶产业政府贡献奖”和“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称号。这一成绩即便放到整个贵州,也不多见。 “湄潭茶产业的快速崛起,是未雨绸缪、厚积薄发的结果。”在接受《茶周刊》专访时,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坦言。 魏在平说,2007年,湄潭县上下形成了“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共识,上下一心,全力突破茶产业,从龙头企业扶持、品牌打造、基地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助推湄潭茶产业的发展,成为贵州省大力发展茶产业第一波热潮中的“领跑者”。此举对湄潭今天的发展来看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此间,一大批本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兰馨”、“栗香”、“茗茶”、“四品君”等茶企正式落户湄潭。这一大批茶企的落地,无疑成为湄潭“以茶兴县”的破题之举,让湄潭人萌生了更多的期待。 2008年,湄潭茶业产值近4亿元,茶叶综合收入近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66倍和1.78倍,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率达50%。湄潭由此从产茶大县步入到茶叶强县的行业,并在当年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接下来的2009年,是湄潭茶业发展上的重要拐点。这一年,湄潭县茶叶总产量达1.1万吨,产值达6.1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6%、62.1%、43.7%。 其后两年,湄潭所有发展战略都在围绕“茶”大做文章。以“增比、进位、突破”为目标,全力推进产业协调发展,让茶产业实现了由注重传统茶业向注重现代茶业转变,由注重茶业大县向建设产业强县的两大转变。2011年,由湄潭县茶业协会申报的“湄潭翠芽”名列其中。湄潭翠芽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这块闪闪的“金字招牌”不仅结束了贵州茶叶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历史,更是贵州茶叶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见证,增强了湄潭打造中国茶业强县的信心和决心。 显而易见,正是这些发展方略的超前引领,才刮起了事后令人瞩目的“绿色旋风”:当年,湄潭县茶叶产量约1.44万吨,产值是11.62亿元,茶业综合收入是16.4亿。 布局之变:不断延伸茶产业链 在湄潭茶产业的进程中,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的引擎作用不可低估。 目前,这家总部位于遵义湄潭的茶业公司却有着惊人的业绩:旗下兰馨雀舌、兰馨金尖、兰馨100三大系列产品名扬省内外;其电热与微波杀青新工艺等30多项专利技术远远走在贵州其他茶企的前列。去年,兰馨茶叶网上销售额高达到了1千万,占贵州全省去年茶叶网上销售的总额的三分之一。 事实上,早在2001以前,湄潭的茶叶始终逃不脱“命运的掌纹”:给别人做原料茶加工销售,在贴牌后被各大名茶销往了全国各地。这些小小的“加工厂”由于缺乏配套的生产设备,他们在努力支撑地方经济的同时,也付出了粗放式增长的沉重代价。而湄潭兰馨茶业公司的横空出世,则标志着湄潭茶叶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个吹个的号、个唱个的调”发展方式,让茶企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产业化道路。 企业连锁效应迅速显现。继兰馨之后,栗香、四品君等一批“拳头茶叶品牌”纷纷落地。湄潭县副县长卢天宇无不自豪地告诉记者,在贵州重点打造的“三绿一红”(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品牌中,湄潭就有2个,湄潭翠芽、遵义红在雄厚的产业基础下,已开始飘香全国,也成为引领湄潭茶产业发展的“拳头品牌”。 “我们除了生产出好的茶叶,也在不断延伸茶产业链,实现茶资源的综合利用。”魏在平说,湄潭目前已经研发出茶多酚食品、饮品和药品、茶叶籽油、茶皂素、茶叶花和茶工艺品等周边产品。在他看来,湄潭在茶的综合利用的道路上,已走在了全国前列。而下一步的规划,湄潭则将努力实施“六四五六大战略,建设两地三区十强县”的发展目标。 “六四五六大战略,建设两地三区十强县”的核心要义就是力促产业集聚,而要形成产业集聚。湄潭县县长李勰告诉记者,到2015年,湄潭茶园总面积将达到60万亩;茶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省级达到10家以上;力争1家茶企上市;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茶企达到5家、5000万元以上的达到20家、2000万元以上的达到50家;推动“遵义红”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创建全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各5个以上;茶叶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产值30亿元以上。 显然,一个注定影响西部、成就贵州绿色版图的湄潭茶业“航母”正呼啸而来。 思路不变:一张蓝图绘到底 2007年-2013年,湄潭县茶园总面积从9.77万亩发展到48万亩;2013年,湄潭县农民人均收入7900元,其中来自茶叶的收入就占据了“半幅江山”;“3万吨茶叶产量”、“30亿茶产值”、“407家茶企业”……这些数据早已确立了其在贵州茶产业中的“霸主”地位。 而更让其他产茶县望尘莫及的是,近年来,湄潭先后获得“贵州茶业第一县”,“中国名茶之乡”等多块金字招牌,这在贵州88个县(市、区)中可谓独此一家。 湄潭的秘诀是什么?湄潭县政协副主席周开迅告诉记者:“一句话:一张蓝图绘到底!”湄潭茶产业发展这么多年来的经验不外乎是“一根杆子插到底”。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哪一届领导,都将茶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在他看来,此举最大的好处是给茶农和茶企发展茶产业信心,切实让茶农和茶企一心一意谋产业的发展。 湄潭县从未抛弃过茶工业的开展,并一直将茶产业发展视为“1号工程”。早在1974年,湄潭县就被评为5万担茶出产大县。2002年,遵义市开端大力培育茶工业,走农业工业化之路。不到12年的时间里,湄潭县的茶叶栽培面积从4万亩开展至48万亩。周开迅说,如今的湄潭,不能只依托茶叶来富民,要“跳出茶叶抓茶叶”,要充分发掘茶产业的延伸价值。 2013年,湄潭茶业综合收入达到41.2亿元,“湄潭翠芽”品牌价值达12.27亿元。“中国茶城”正式开市,“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开门迎客。茶业已经成为湄潭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今年6月7日,贵州智慧黔茶产销联盟在湄潭应运而生。这个由80家黔茶企业联盟业共同发起组织,是大数据时代下湄潭企业自主提升升级的标志,也是贵州茶企业创新茶叶产销新平台、新通路、新模式的标志。 倚靠茶产业的迅猛发展,早在2010年,湄潭县就被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殊荣,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4年来,从产业集群到品牌带动,从高效设施到人才引入,湄潭农业不断升级“蜕变”。而悠久的传统,现代化的力量,还将继续合力改变湄潭。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着的湄潭茶业发展的无限潜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是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关于湄潭茶的记述。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行走在贵州多条高速公路上,不时映入记者眼帘广告语让人回味。 “当农民?有意思吗?”无须质疑,不信你就来走走看看。湄潭会让你因茶而“湄”飞色舞。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