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建高山村在脱贫路上的尝试和探索
2016-10-03 12:39:5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东南网10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记者 方炜杭) 屏南县代溪镇官岭村—— 入股种桃 以短养长 沿盘山公路一路向上,记者来到屏南县代溪镇官岭村。 “今年桃子少量挂果,我们送去省里检测,甜度和品质都非常好。”在道路一旁的果园里,村主任孙德铣与几个村民正忙着为果树修剪枝条。明年这批果树将进入丰产期,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地无三尺平的官岭村,海拔从最低300多米,逐渐上升至1000米。 “各家的地东一坵西一垅的,不连片,没规模,种粮种菜都没效益,起早摸黑干一年,还抵不上外出打个把月工。村里大片土地荒芜,心也挺疼。”孙德铣说。 2014年,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派驻村第一书记宋雪宇初次来到这里时,看到这样一个近乎空壳的村庄:大部分村民因生活所迫纷纷外出谋生,常住人口从600人剩下不足100人,其中,还有建档立卡的扶贫户18户。 有什么产业能让乡亲们脱贫,有什么办法能让外出群众归来? 带着这些问题,宋雪宇找到省农科院,专家多次调研后建议,这里山多地少劳动力缺乏,但日夜温差大,适合发展水果种植,并提出可为村里免费提供苗木和技术作为扶贫支持。 新的问题来了,这些苗木该怎么分?这让宋雪宇犯了愁:“谁家多分了少分了都不合适,分完后也形不成规模效应,最终还是竹篮打水。”经村民大会讨论,最终“成立合作社经营,股权量化到户”的方案以绝对优势通过。 随后,孙德铣带头成立官岭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100亩山种植锦绣黄桃、黄金蜜等8个品种的早熟低温品种桃树,不少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由于桃树要三年才进入丰产期,合作社采取林下种养来实现以短养长。去年套种10亩西瓜收益3万多元,套养300只鸡,收入3万元。贫困户在桃园打工,每天可收入120元,一年下来有七八千元的务工费。去年底,合作社社员每人分红几百元。 政和县镇前镇下园村—— 兴建市场 八方客来 政和县镇前镇下园村位于302省道旁,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子山。 在村口的蔬菜交易市场内,不少妇女正在为刚采收的四季豆分拣装袋,由浙江收购商过秤后装车发往上海。这样的火热景象,对村民们来说以前想都不敢想。 下园村地处高山区,一直以来都有种植蔬菜的历史,但村民各自为战,生产十分松散,在收购商面前毫无议价能力,很多人种了十几年菜依然只能保证温饱。有一个农户为了1毛钱收购差价,不惜多跑20公里山路。 怎么办?带着问题,驻村第一书记田纯森找到省农科院,让他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院长刘波带着一批专家来到下园村开“药方”——这里山好水好,村民种菜有经验,症结在于经营主体小而散,市场竞争力弱。农科院拿出14万元,先帮助下园村建一个冷库,买一辆冷藏车,解了燃眉之急。 专家的意见让村民们干劲十足,村里随即组建起合作社,并流转100亩土地作为种植基地,吸纳贫困户入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慢慢地,下园村高山蔬菜有了谈大订单的能力,并把菜卖到福州、上海,打出政和高山蔬菜的名气。 去年9月,看到村民们的决心与干劲,县里决定把下园村列入政和农民创业园,并拿出100多万元建设高山区第一个蔬菜交易市场,包括冷库保鲜区、物流运输区、蔬菜交易区,希望把这里打造成辐射周边地区蔬菜产业的中心点。 一年来,这个市场的磁铁效应已显现,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浙江的客商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免费提供四季豆种子、肥料,收成后以每公斤4.4元的价格收购。“采摘期才刚过半就已收回成本,这季一亩保底收入可超过3000元。”贫困户江红有信心满满地说。 好消息接踵而至:8月20日,下园村与湖北客商签订引进羊肚菌项目的合同;8月31日,台湾专家在下园村试种首批三星葱。 激动的田纯森在朋友圈里写下:“今年下园村集体经济发展走上正轨了!” 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 瓜果飘香 旅游初兴 近日,位于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迎来一批又一批外地游客,赏传统古村落,体验农产品采摘,吃农家菜。 小梨洋村是省级传统古村落,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故里,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可一直以来,村民们过着苦日子。 “小梨洋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80%的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高山花菜,但由于缺技术、少信息,大部分村民只知跟着别人种花菜,价格好赚一些,价格不好只能烂田里。”村支书甘毓钦说,很长一段时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收入为零。2014年,小梨洋村被列为省重点贫困村。 “小梨洋村蔬菜产业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品种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省农科院驻村第一书记蔡盛文到村里后发现这一问题。随后,紫皮长茄、玉米、四季豆等15个蔬菜新品种被引进并开展小规模试种,根据试验结果,由农户自主选择种植。 跟着科技走,生产不发愁。“专家现场指导果树剪枝和管理,才知原来品质和价格差这么多。”村民兰明忠去年种菜赚了钱,今年又流转5亩山地,种植新品种水果。 两年多来,种植结构调整产生两大效应: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采收期,有效化解菜农的市场风险;同时,从农历二月到十月下霜之前都有果蔬采摘,为村里发展农业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旅游,小梨洋村日新月异。村里修起一条县里最宽的村道,一座农民生态公园,2座现代化公厕,河道两岸20栋民房整修一新。2015年,小梨洋村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产业发展了,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美丽乡村建设开始起步,大家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