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脱贫攻坚战 小康路上 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2016-10-14 08:31:0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李冰 |
分享到:
|
|
9日,顺昌县大干镇大里新村村民廖桂英打理自家的便利店。2011年,得益于“造福工程”,廖桂英一家从40多公里外的甲头村搬到镇区。2014年,她筹集资金开了家便利超市,日子越过越红火。 (卢国华 罗 倩 摄)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冲刺阶段。如何抓住各种机遇,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到2018年、2020年,分别实现国定、省定扶贫标准线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 在党代会分组审议中,代表们纷纷建言出招。 找准病因下对药 精准铺就脱贫路 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制胜之道在于“精准”。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完善扶贫瞄准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的原则,才能扶真贫,真扶贫。 截至十二五末,全市6.86万人尚未摆脱贫困。我市盘清“明细账”,查明“穷困源”,梳理出8类致贫原因:因病40.79%,因残16.66%,因学1.68%,因灾1.24%,缺技术4.79%,缺劳力19.88%,缺资金8.03%,其他原因6.93%。 “病因”既已找准,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 “下阶段,我市将进一步深化精准帮扶机制,落实分级负责机制,形成‘市统筹、县抓总、乡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长效机制。”党代会代表、市农业局局长吴成明介绍,我市将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大力开展“造血式”扶贫、“减负式”扶贫、“兜底式”扶贫、“搬迁式”扶贫,主动对接沿海发达县(市、区)与我市重点县开展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工作,推进共建产业园区建设;继续按照部门挂钩、干部驻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通过树立一批脱贫致富典型,充分发挥群团社团组织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为贫困群众脱贫铺好道路。 代表声音 党代会代表、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党支部书记范厚彪:我们要改变过去纯粹的向贫困群众送钱送物的做法,要针对困难家庭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文化、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变“漫灌”为“滴灌”,让他们的致富脱贫路越走越敞亮。 扶贫先扶志 脱贫不能“等靠要” 扶贫先扶志。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的最大障碍,从志气、知识、信心上帮扶贫困户,破除其“等、靠、要”思想,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保障。“扶志”,就是要把贫困户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授之于渔”就在于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型农民。 吴成明表示,在“扶智”上,我市将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雨露计划”等,加强农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 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同时,我市还制定了关于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贫困村干部人才支持的意见,为贫困地区引进招聘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优惠政策。 代表声音 党代会代表、松溪县祖墩乡党委书记陈建斌:信心是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乡、村干部帮扶,不仅仅是简单的送送扶贫物资,更要转变贫困户的观念,树立信心。只要贫困户脱贫的愿望强烈,有信心脱贫,党委、政府都要全力给予帮扶。我们是贫困户在脱贫路上勇往直前的坚强后盾。 创新扶贫新模式 做好“加减法” “全面脱贫”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扶贫力度不断加码,也需要扶贫工作持续创新。 闽北许多贫困村位置偏远,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贫困村周围环境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在当前城镇化发展迅速,服务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背景下,“偏远地区”的绿水青山,以及当地的传统民风民俗,反而成了一座“富矿”,具有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脱贫开发攻坚战中,我市将把握政策更加有利,基础更加扎实,氛围更加浓厚的机遇,做到精确识别对象、精确帮扶措施、精确管理考核,做好精准扶贫的“三个加法”和“三个减法”,努力走出具有闽北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何谓“三个加法”和“三个减法”? “三个加法”:一是“农村改革+”,将资源变资产。推广“土地扶贫”的经验,鼓励贫困农民以承包的耕地、林地作资本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增加资产性收入;鼓励贫困农民“变身”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二是“互联网+”,将产品变商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农村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时令农产品预订等,缓解季节性农产品滞销问题。三是“乡村旅游+”,将乡村变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把特色鲜明贫困村建设成为“景点”。 “三个减法”:一是以“兜底保障”做减法。充分发挥低保政策在扶贫攻坚中的兜底救助功能,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低保对象通过最低生活保障稳定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二是用“优惠政策”做减法。充分研究中央和省上对苏区县、贫困县和生态重点保护地区的扶持政策,集中更多的财力发展公共服务事业。三是以“易地搬迁”做减法。对处于危险区域和“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群众进行搬迁,用好旧村复垦、土地增减挂钩、造福工程和危旧房改造等政策,采取统规统建、统规代建和统规自建等方式,建设集中安置区。 代表声音 党代会代表、松溪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郑仁沐:交通、水利、医疗等基础设施的缺乏是贫困地区的共同点,这些原因也导致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偏弱。因此,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就要针对贫困地区脱贫,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整合交通、水利、电力等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争取让所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然后再进一步实现脱贫。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