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专题 > 2017四比六促再攻坚 > 促精准扶贫 > 正文

光泽县双坑村:合作社为脱贫打保票

2017-07-14 15:17:4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打了半辈子光棍的傅进泉没想到,年近50了还能娶上老婆。7月12日,傅进泉说:“要不是合作社有钱赚、有红分,这辈子肯定单身到老,最终成为村里的五保户。”

傅进泉家住光泽县止马镇双坑村,该村是止马镇最偏远的一个建制村,有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90人,山林面积2.3万亩,有一半以上为库区涵养林,1360亩耕地,大都是山垄田。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不畅,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不足200人。2016年,双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33户83人。

傅进泉虽有兄弟4个,但因父母早逝,上完小学二年级后,傅进泉就辍学了。后来两个哥哥成家、弟弟外出打工都离开村庄,没文化、没技术人又老实的傅进泉不愿外出,就留在家中。几亩贫瘠山垄田的收入,够吃不够用,所以40多岁了,傅进泉仍是单身一人。

2013年,村党支部书记徐水森与几个支委合伙成立“绿野养羊专业合作社”养殖黄羊。为了帮扶傅进泉,合作社把21只种羊送给他,并约定,合作社每月支付养羊工资1600元,待种羊所产羊羔养大出售后,双方再五五分成。2014年,傅进泉果然赚了养羊工资近2万元,还分到1万多元的红。此后连续两年分红都在3万元以上。2016年底,已50岁的傅进泉经人介绍与一位江西籍的中年妇女结婚。

“去年通过异地搬迁、产业帮扶以及到合作社赚取劳务工资等方式,已有10户34人实现脱贫。”合作社股东之一的村主任黄红有说,“通过劳务加分红的方式养羊,合作社帮扶的5户贫困户年收入都超过4万元,合作社的羊群也从最初的200只,发展到如今的600多只,年利润2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双赢。”

养羊扶贫成效明显,但单个产业发展帮扶能力有限,要让剩下的贫困户也能如期脱贫,必须发展其它产业,可双坑村的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没技术、没资金,他们显然没这个能力。“怎么办?只能靠村党支部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徐水森说。

2016年,在县挂点领导牵线下,徐水森、黄红有等几个村支委与承天药业集团签订了药用生姜种植合约,并注册成立“双丰药材专业合作社”。去年,合作社在上严洋组流转土地60亩种植生姜,仅劳务工资就支付了10多万元。今年合作社又流转土地300亩种植覆盆子,同时在坝头组承包山林1000亩种植七叶一枝花,目前已种下202亩。

给钱给物,不如铺条“路”。有了村干部牵头,贫困户以山、以田入股,平时投劳赚工资,年终结算赚红利,亏了工资照拿,可谓旱涝保收。

下严洋组的江荣跃,儿子患病早逝,自己脑部又生肿瘤,只能在家带孙子,全家的生活就靠儿媳在圣农打工的收入来维持。今年,他将7亩田流转给合作社种覆盆子,每亩100元租金加上90多元的农机补贴,7亩田收入近1400元;3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投进合作社,每年获取利息1800元,两项收入就有3200元。平时合作社有活,他也去做,每天120元。他说:“现在产业多,赚钱的机会也多了,以往自己是个废人,现在在家门口做事,既能带孙子,一年还能赚上1万多元的工资,日子宽松多了。”

产业增多,用工需求也增加,合作社除了优先雇用上、下严洋两个组的贫困户外,还把舟船与双坑两个组的26个贫困户也雇来基地做工。由于两个组离药材基地较远,需要用工时,合作社不但车接车送,还免费提供午餐。考虑到山路崎岖再加上都在山上干活,合作社还为这26位村民每人买了一份年缴费100元的意外险和一份每人每月缴费68元工伤险。“虽然购买这两份保险合作社要花费2万多元,但能让他们在外打工的亲人放心,也能为合作社增加一份保障,这点钱花的值。”合作社理事江昌炳说。

村党支部从增收、出行、保险等方面都为贫困户做了妥善的安排,如期完成全部脱贫任务基本没问题,但几个牵头的支委压力却很大。徐水森算了笔账:今年合作社购买七叶一枝花种苗花了46万元,支付劳务工资9万多元;流转土地300多亩,付租金3万多元;购买蜜蜂种蜂50箱,每箱600元,也花了3万元;下半年种植生姜又得投入几十万元,而目前合作社只有养羊与生姜两块收入,后期收益如何,还得看市场行情。“虽然投资上百万,风险很大,但能帮助贫困户脱贫,我们担点风险也值。”徐水森说。

承担着风险来帮扶贫困户,更要确保扶贫的效果,所以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双坑村支委仍然进行跟踪帮扶。今年,合作社花了7万元将傅进泉养殖的羊群回收,然后长期雇用他夫妻俩到药材基地当管理员,每年支付工资6万元;双坑组的余昌龙、余会映异地搬迁至止马新村安置点后,徐水森为余昌龙在止马烟草站找了份门卫工作,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把余会映安排到镇政府当保洁员,每月也能领取1200元工资。要是周末想到药材基地做工,家住止马的江昌炳就会开车带他们上去,又能赚一份劳务工资。“有了稳定的收入,才能摆脱贫困,也能保证扶贫的长效。”徐水森说。

采访感言:为双坑村干部点赞

同在一个太阳下,大多数人已暖得要宽衣了,极少数人却还在抱火笼取暖。这就是一般村民与贫困户的区别。

“冷”因多多,送“暖”办法也应多多。给钱只能应一时之急,给物只能解一时之需,就地培育产业则成为“你给块垫脚石就能踩上”的脱贫致富路。

但“路”不会从天而降。产业不论是引进还是自创,当下农村能者不在家,在家的只有村干部和老弱病残及少量妇女儿童,这铺路的事干部责无旁贷。

铺“路”不容易。有投资风险,有市场风险,还有支持配合度等麻烦,这就考量着铺“路”人的真心和智慧。

双坑村党支部几位党员干部能真心实意地为贫困户脱贫铺路,又以利益共同体形式将贫困户引上路,从而盘活了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既壮大了种养业,又实现了脱贫致富,值得点赞!

(邱盛林 邱洪福 吴春燕)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