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专题 > 2017四比六促再攻坚 > 促精准扶贫 > 正文

扶贫又扶志 脱帽不脱钩光泽县崇瑞村:脱贫户信心满满奔富路

2017-07-17 17:08: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江江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傅大爷家近10年都是多灾多难。先是儿子肺病去福州动手术,花了近10万元,本来俩夫妻都在圣农上班的,硬是在医院和家里耗了一年。接着,旧木屋被水淹,无家可归了。不盖房子无处安身,就又借钱欠钱盖了一幢混砖房,加上孙子孙女还在上学。旧债没还清,新债跟着来,傅大爷家成贫困户了。

傅大爷去年能实现脱贫,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是村里给他家几口人办了低保,有低保政策照着,平稳地度过了一家人的温饱、孩子读书等难关。二是市县乡村的挂点部门和干部结对,从资金、技术上帮,从生产生活上照顾,终于儿子身体恢复了,夫妻俩回圣农上班了,小孙女读完初中也去圣农上班了,大孙女在读大学,但全家人人均纯收入也近万元了。

但吃了多年的低保中止时,傅大爷也像突然断奶的小孩一样心里纠结了好久。每月打到卡的钱没了,花钱没处伸手是其次,最让他忧心的还是,脱贫了,会不会遇到困难就没人管了,总觉心里空荡荡的。傅大爷是位退伍军人,他说,当贫困户、吃低保不是光荣的事,可到了差1角钱连1袋盐都拿不来时,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今年81岁的傅大爷名叫傅贤良,是光泽县鸾凤乡省级贫困村崇瑞村严家组人。崇瑞村去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90人,像傅大爷那样实现脱贫的有16户44人。村党支部书记高华水说,多年的扶贫,从 “满水漫灌”到“精准扶贫”再到现在的“攻坚拔寨”,不少地方出现的“戴帽抢、脱贫赖”现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扶贫既要扶经济上的,更要扶精神上的。

让傅大爷放心脱了贫困帽的,是村里的“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巩固扶贫脱贫成果的制度和措施。傅大爷说,正当我心生纠结时,结对帮扶的干部上门来了。他们告诉我,虽然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线、脱了贫困户的帽子,但脱贫没脱钩,照样有干部结对,照样可享受扶贫政策,除没吃低保外,其余都外甥打灯笼——照旧。

7月中旬那天,春光明媚。傅大爷刚从田间做田塝回来,原来他还种了10.5亩的水稻。傅大爷说,不少人都把田转给别人种了,但他还在种,老俩口在家没啥事,养些鸡鸭,种些菜,再种好10亩半承包地,口粮青菜不用买,卖粮、卖鸡鸭蛋还可换来零花钱,贫困户脱帽了,没了常流的一滴水,就要有挑一担水的志气。

扶贫,不是把饭端到你嘴上,而是过不了河时搭一把手,上岸后路要靠自己走。村主任高远火说,所以村里在落实扶贫政策过程中,始终坚持“扶贫不养懒”原则。如把扶持资金变成项目,让有劳力的贫困户靠勤劳增收致富,把村上的卫生保洁和养路、管水的轻松活交给体力弱的贫困户做等。

江家窠组的元金生,前些年因老爸胃癌看病、住院背了一身债去世了,元金生自己还在县城学美发没收入,一家四口人成了贫困户。去年元金生美发出师每月有几千元工资,脱贫了,今年想自己开店当老板,可又苦于找不到店面、筹不到5万元启动资金。原结对帮扶的村委张从发和新华集团干部主动相帮,找好了店面,还到信用社为他办了5万元的扶贫再贷款。

家遭不幸、人财两空时,是扶贫政策拉了一把才上了岸。元金生说,脱贫后创业有困难,又有村里和县里“送一程”,还过不上小康生活,对不起党也对不起帮助过我的人。

(邱盛林 黄华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