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专题 > 2017四比六促再攻坚 > 促城乡建设 > 正文

党员动起来,群众跟进来,家乡靓起来松溪县源尾村的“美丽”蜕变

2017-08-04 17:18:4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江江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7月28日早上,随着一阵机械轰鸣,松溪县花桥乡源尾村村民江书冰家的老式烤烟房轰然倒下。不远处赖金旺家的杂物间房顶上,几位村民正帮着一起揭除瓦片。

当天,66名党员群众一起,集中对村里的6处建筑进行拆除,并对村庄的每个角落进行卫生大扫除。自2015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源尾村每月都有这样的“统一行动”,参加人员从最初的8名党员,壮大到如今的60多位村民。

“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到哪,村民就跟进到哪,项目需要用到谁家菜地,谁就把菜拔走,把地让出来;要拆谁家的猪圈、杂物间,谁就主动拆。”村党支部书记李加旺介绍说,村里一共拆除了70多座建筑,却没有一个村民伸手要钱。

“党员带头真干,我们服气”

“我家的旧烤烟房就在路边,因为年久失修,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美观。这次,村里问我把烤烟房拆了把地腾出来修路行不行,我说当然没问题。”江书冰说。

“拆除杂物间,是为了村里的建设需要,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再说了,村里的党员干部都带头拆、带头干,他们从没计较,我们要是较真,那不是太小气了!”不仅是江书冰,叶朝华、罗来有等几位村民对拆除自家建筑也都不说二话。

村里刚开始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时,就涉及烤烟房、旱厕、猪圈、杂物间等40多处建筑的征拆工作。“别人都没拆,凭什么我的要拆。”一开始说到要拆自家“房”,村民谁都不愿意。

“上级支持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要珍惜机会,党员干部都要带头干。”在一次村党支部会上,李加旺动员说。

“先拆我家的吧。”党员虞业运第一个表态,他在村口有一处70多平方米的杂货铺。说拆就拆,第二天,七八名党员一起上,一天功夫就把这间花了近2万元的铺子夷成平地。紧接着党员叶金旺也做通了弟弟的思想工作,拆除了家里的考烟房。

这一切,村民都看在眼里。当李加旺带着村两委再次入户动员时,还没开口,村民就发话了:“书记,你不用说,我明天就拆。”就这样,40几处建筑短短几个月全部拆除完毕,腾出的空间用于拓宽道路、绿化美化。

环境整治了,卫生保洁也要常态化,不能今天搞干净了明天就脏。村两委开会研究时,李加旺提议,公共区域要有专人保洁,村民房前屋后谁家的谁领走。另外,党员干部也多了一项任务:上街带头捡垃圾。

“过去的垃圾都是乱倒乱丢,几十年都习惯了。”65岁的村民黄芝兰说起了一个小故事:一次,她抓着一把瓜子,边嗑边丢,也没注意后面跟着李加旺,当她回头时,发现村书记竟然把她丢下的瓜子壳一片一片捡起来,放在了衣服口袋里。“书记也不说话也不批评我,让我脸都红了。”黄芝兰说,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乱丢垃圾了,李加旺也被大家称为“捡垃圾的书记”。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头表率下,村民们一改过去的陋习,大家都自觉搞好环境卫生。对此,李加旺说,哪有不支持我们工作的群众,只有干不好的党员,只有党员带头真干,群众才会支持,跟着一起干。


“乡村美丽宜居,还要村民宜业增收”

源尾村,是花桥乡最大的行政村,共12个村民小组,586户2289人,其中常住人口近千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源尾村党支部也十分重视村里的产业发展,想方设法增加村民收入。

发展产业,有一技之长的党员也都先上作表率。党员王福全不仅带头种植烟叶20亩,还成立了合作社,领着村民流转土地搞蔬菜、水稻轮作。为了确保村民收益,王福全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提供蔬菜种苗、肥料,统购包销。轮作后,耕地亩产值达7000多元,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作为农技员的党员江书火,自掏腰包引进3台插秧机,搞起工厂化育秧和现代化耕作。今年,他免费为村民机插水稻200多亩。同时,还为村民提供社会化服务,进行统一施肥、统一防治。“党的政策好,我们要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引导大家科学种田,这样既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种地效益。”江书火说,科学种田,每亩水稻能增产100多公斤。

“以前我们想增收,可是没路子,现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党员带头引导我们搞蔬菜种植,我们底气更足了。”村民吴德福一边清理收获的毛芋,一边开心地说。今年,他种植毛芋2亩多,长势喜人,加上每公斤近五元的收购价,“今年赚个万把块没问题”。

除了水稻、烟叶、蔬菜,源尾村还引进试种了100多亩马家柚,盛产后,年产值可达40多万元。

“普通村民有劳力,增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带动贫困户一起脱贫。”李加旺介绍,目前,村里针对67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将他们分为三大类,针对每一类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都量身定制扶贫方案。

贫困户虞业禄因病致贫不能干粗活,村里引导他在房前屋后养殖鸡、鸭。去年,他养殖的36只鸡鸭销售一空,增收6000多元。今年,他打算再养殖70只鸡鸭,“收入八九千元没问题,关键是有事做了,心情也舒畅了。”

贫困户江书升爱人得了白血病,村里帮扶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在城里搞配送,每个月有了近5000元收入。“有大家的帮扶,脱贫我有信心。”江书升说。


“家乡美丽,收入多了,人心也齐了”

“生活环境变美了,经济条件改善了,村民的心也更齐了。”老党员叶金满,在当村里当了几十年调解员,现在调解纠纷成了他的副业,给农忙时节的村民打下手,在村里义务拔草、保洁反而成了他的主业。

“别说是无诉讼、无上访、无刑事案件,就是纠纷一个月也没有个一起两起的 。”叶金满说着哈哈大笑起来,过去,村小学的窗户每天都要破损好几扇,村里一到两委选举,村部的会议桌就要被掀翻好几次,“主要是这两届的村两委十分团结和谐,过去村里干不成事,现在是没事干不成。”

村民代表杨振胜是村里的养蜂大户,靠着养殖的70多箱蜜蜂,年收入十来万。“我早就想养蜂,可是以前不敢养啊,怕把蜂箱放出去就丢了。”杨振胜感触颇深,“我们这生态环境好,产出的蜂蜜质量高,每公斤200元都不够卖,现在我想把养蜂技术推广开来,让更多村民一起参与。”

村民素质的提高,不仅让一些过去干不成的事干成了,还让要花10元钱的事只花1元就能干成。去年,黄屯自村要进行村道硬化,算上人工成本,得投入10多万元。“10万没有,村里只能出8吨水泥,你看能不能干,能干你们就来把水泥运走。”李加旺跟小组长王福全说。

没想到,王福全带着村民运走水泥后,真把黄屯小组的村道全都硬化了起来,“都是村民们支持,大家义务投工投劳,谁也没嫌累” 。

看着家乡一天一个样,村民都纷纷来出力。“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村里搞建设大家把地让出来;村里搞卫生整治,村民就来义务劳动;谁家有困难,左邻右舍就一起来帮忙。有着这股子齐心的劲头,我们的村肯定能发展得更好。”对村里的未来,李加旺信心满满。

李家旺说,今年,村里要继续走好党建富民强村的路子,让村民的人均收入从去年的5600元,增加到7000多元,一起把日子越过越有味。(郑金富 林梦琳 李典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