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花"齐绽放 贫困山村摘“穷帽”
2017-09-22 17:31: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官路乡离县城32公里,地处闽浙交界,高门村是该乡离乡政府所在地第二远的行政村。9月19日,笔者驱车前往,刚入村口,就见连片的百香果果园,棚架上挂满橘子般大小的百香果,村道两旁的山间田野,翠竹摇曳,稻谷飘香;进入村庄,新楼矗立,村容整洁,一派和谐美丽的新农村景象。 薏米、毛竹传统产业 持续做强做优 “这几年村里变化真的很大,以前产业没有,房前屋后都是泥巴路,日子过得紧巴巴。”村民张彩秀说,高门村以前是市级贫困村,2012年村两委换届后,在新一届村两委引领下,强基础,兴产业,村民的生活是越过越有盼头。 “2012年我当选主任时,我就许诺要改变高门村面貌,带领村民致富。”高门村党支部书记胡裕忠说,要想富先修路,2012年新当选的村两委就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对村部进行重新装修,对村主干道进行水泥硬化。"村部维修和村道硬化,这两件事一做,村民就对我们有信心了。"胡裕忠说。 产业兴,才能村民富。浦城薏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畅销市场,其中又以官路乡出产的薏米品质更佳。"种植薏米是高门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并大多可用山垅田种,我们要把他持续做强。"胡裕忠说,今年村里种植的薏米有400多亩,每亩增收1500元左右。为确保村民增收,村民除了加入乡里的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外,村里还引进浙江康莱特医药公司,与其签订收购保护价,确保销路不愁。 “真感谢现在的政策好,把路开到竹山脚下。以前,就是看着竹子在山上烂,也没法运下山卖。”村民周金龙说,高门村有竹山5000多亩,毛竹销售是村民的一块重要收入。周金龙的竹山又高又远,以前没竹山机耕道,砍下来的竹子卖了都不够人工费,真是山中有“钱”拿不来用。为此,村里在县林业部门帮助下,积极争取竹林项目,开通竹山机耕道,竹子下山成本大幅减少,每吨竹子可增收300元左右。去年,周金龙卖了80多吨毛竹,增加收入2万余元。“如今,村里90%竹山都开通了机耕道,仅这项村民就增收了50余万元。”胡裕忠说。同时村里还引领村民科学育竹,提高毛竹产量。
竹荪、百香果种植新兴产业 开辟致富新路 “务工就在家门口,每月还能收入3000元,真是太好了。”正在百香果种植基地浇水的贫困户周炳旺高兴地说。村里返乡创业的郑友良,去年流转了23亩地,建起了百香果基地,搞起村里的第一个采摘果园,并吸收村民和贫困户到基地打工。 郑友良在管理果园中,不施用农药,采用人工除草,施放的是有机肥,因此产出的百香果个大色泽亮,并且口感特别甜。“现在到果园采摘的人,是络绎不绝,还有外地客商慕名而来。”郑友良说。目前基地的百香果每公斤卖20元,亩产大约有1500公斤,预计全年总收入可达50余万元。郑友良介绍,基地挣的钱一大部分都是付村民工资的,这也是增加村民收入。他下一步计划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引领村民一同发展百香果种植。现长期在百香果基地做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户,每月可为他们增加收入3000多元。 “我今年在竹荪种植基地里做工,都挣了4000多元,此外我还种有3亩薏米和2亩水稻,生活是越来越好。”贫困户徐兆兴说。为了尽快改变高门村的贫穷面貌,村支书胡裕忠今年初投资15万元,带头流转了180余亩农田,其中28亩引种竹荪,另外150多亩采用轮作方式,头季种植水稻,等水稻收割后,他又引进并与福建省亚龙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种植大球盖菇的合作协议,计划投资40多万元,发展大球盖菇种植。 “今年仅竹荪基地,我就为村民付工资15万元,其中贫困户有近4万元。如果大球盖菇基地开始建设投产,所需用工更多。按目前市场价格,竹荪、大球盖菇种植亩产值都在1万元以上。”胡裕忠介绍,现在村里已形成毛竹、薏米、百香果、竹荪、大球盖菇等多个产业齐头并进态势,可以说是多业开花,村民每天都忙着在田间、果园和基地里干活,村里看不到打牌、赌博以及游手好闲的人。“村民还争着抢着做事,有时没叫他们干活,还不高兴呢。”胡裕忠看到村民的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是喜在心头。今年4月,他还成立了浦城裕忠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引领更多的村民一同发展。 “现在全村21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4人,除了两三个年纪大实在没劳动能力的,全都在基地、果园做事,今年都将脱贫。”胡裕忠说,2012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去年人均收入达12000多元。因此今年5月该村受县里表彰,获得“2016年度扶贫工作先进村”的荣誉称号,2017年也将彻底摘掉贫困村的“穷帽”。 “明年我们还将争取美丽乡村的项目,准备把高门村建得更美更好。”胡裕忠对高门村的下一步发展规划,如是说。(吴勇君 袁野)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