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抱着“金饭碗”,不怕没饭吃
2017-09-26 11:41:03 来源:建阳报 责任编辑:王江江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建阳区黄坑镇立足生态优势,将生态增效与经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9月24日,在黄坑镇新峰村的一片竹林里,笔者看到了一幅竹鸡共生和谐的画卷,一群群毛发光亮、健硕的土鸡时而在山谷之间追逐嬉戏,时而在竹下悠闲寻食……随着养鸡户周天顺的一声声“召唤”,体态优美的鸡儿们一只只“扑哧扑哧”从竹林深处飞奔而来,当你走近,它们又扑腾着翅膀飞向远处。 在这片竹林里,养殖户周天顺建了10座鸡舍,这片竹林有200多亩,共养了大小3000多只鸡。 为什么会在竹林里养鸡?笔者问道。 “竹山是我家的‘金’山,但在竹山管理上,草和虫比较麻烦,在竹林里养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周天顺笑着告诉笔者说,林中的青草、竹叶、昆虫都是鸡的天然饲料,白天鸡在竹林中啄食,傍晚再适量喂一些稻谷、玉米,养殖成本低。散养的土鸡,为了觅食,在竹林中到处跑动,锻炼了体质,成活率高,品质比较好。谈到鸡对于竹林的好处,周天顺说那就更多了,土鸡对于竹林来讲,是杀虫高手,鸡啄食,就像是移动的锄草机,鸡还是自动的施肥器,鸡粪是竹林天然的有机肥料。 竹林鸡就是“生态鸡”,很受客户欢迎,大部分销往福州厦门等地,区里有几家酒店都向他订货。周天顺掰着手指算,一只鸡可卖到百元以上,一年可以养两批,都在5000只以上,每年竹林下养鸡纯收入达数十万元。 除了林下鸡,山林野货也是赚钱一门好路子。 来到黄坑镇大坡村的雷公口水库坝址,见到不少村民络绎不绝地从山上下来,竹背篓满是大大小小的红菇,满载而归。 时下正值红菇收获季节,一连下了几场透地雨之后,山里便长出了许多红菇儿。天还没有亮,村里的老老少少便纷纷挎着竹子做的背篓上山采红菇,惟恐让人捷足先登。 当地采菇的村民说,红菇是大自然的恩赐,至今人工无法栽培,多亏了黄坑镇努力抓生态保护,山林的生态环境一直保护得很好,林下才会生长红菇。 红菇美味可口,防疾病,大滋大补,在当地,红菇是坐月子产妇的必食佳肴。将红菇洗净晒干之后,每斤装成一袋,赶集的时候便到镇上或县城出售,每斤能收入一千多元。 在挖掘林下经济时,也不忘注重毛竹产业的生态发展。 “我们镇一直注重毛竹高科技产品开发,积极与科研机构、院校联系,探索竹产品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发展竹荪、活性碳生产等项目,实现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黄坑镇镇长蓝忠明介绍道。 据了解,黄坑镇竹制品企业注重生态增效,通过降低消耗来提升毛竹的附加值。比如,以往曾出现过把竹粉往河里倒的现象,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环境。后来将大量竹丝、竹粉等下脚料用来种植竹荪、烧制蚊香,变废为宝。 从山东引进的璇博碳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好例子,该公司以毛竹的下脚料竹粉为原材料来生产环保机制碳。 “现在我们企业每天都要消耗竹粉50多吨,一年下来就要消耗近2万吨的竹粉。”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竹粉生产的机制碳具有环保、耐烧、热量高的特点,产品深受工农业、烧烤业的青睐,产品全部销往江、浙、沪一带,目前每吨售价2000元以上,年可创产值1000多万元。 近些年来,建阳区黄坑镇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坚持生态增效与经济增收相结合,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并与区林业部门对接,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目前,黄坑镇拥有林地面积24.4万亩,毛竹林面积15万亩,素有“林海竹乡”之称。毛竹就是黄坑的优势资源,就是“金饭碗”,每年可供商品竹82万根,竹山亩产效益达500多元,全镇竹制品企业有上百家,发展林下养殖的农户也有上百家。(邓雪 王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