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元坑镇九村村医张生骝
2017-12-12 15:18:1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昱钦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东南网讯(通讯员 吴启荣 董恺)快乐因为付出,想念缘于感恩。 11月20日,一个阴沉的下午,顺昌县元坑镇九村村医张生骝,像往常一样在村卫生所上着班,突然心头一紧,从坐着的木椅上倒下地去,片刻没了呼吸。80岁的他,为村民服务了一辈子,此时就像一盏灯,燃尽最后一滴油,熄灭了。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全村老少沉浸在悲痛之中。 张生骝在村里前后行医50年,没有一户人家没有接受过他的治疗与帮助。 村里的青年杨振念说,是张医生的救治,他才捡回一条命。30多年前,年仅7岁的他,肚子莫名的一天天肿大,整个人精神萎顿,母亲十分焦急,明眼人看出来了,小孩情况不好。经张医生观察、把脉,得知孩子得了重度肝炎,几副草药服下后,孩子病情不再加重,且有好转,持续用药一段,他的病好起来了。这次看病,近乎死里逃生,张医生没要他家一分钱,全家人感激涕零。 对付肝病,张医生有他独特的办法。多年前,邻乡郑坊上坊村一个10岁左右男孩,通脸腊黄,肝病使男孩无法下地走路,男孩是被医院放弃,父母不甘心走几十里地,用萝筐抬着他到张医生这边的,经张医生一个多月草药治疗,男孩的病情奇迹般好转了,坚持用药一些日子,最后居然痊愈了。男孩家人要付救命钱,被张医生谢绝了,男孩父母还要坚持,张医生生气了:“你若要给钱就不要找我看病了!”这上坊人千恩万谢,之后,把张医生当亲人来往。 在村里,起初,多少找张医生看好病的村民要付钱都像这户人家一样碰了“钉子”。后来,村里人都知道,除了西药成本钱,张医生从不另收乡亲一分钱。村民看病的药费都不超过10元,最低的仅需5角。 或许是乡村环境和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在张医生所在的村及周边乡村,肝炎、肾炎发病率很高。张医生从小跟父亲学医,有较好祖传中医方面经验。独立从医后,张医生就下决心要攻克肝肾二病难题。他从同行及《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古人药书中寻找对付这两种病的有效办法,一有时间就上山采集草药,长期的摸索实践,他终于有了对付这两种病管用的药方。他对肝、肾二方面疾病的治疗经验,不仅给本村患者带来福音,外地患者慕名求医的也不少,其间,不乏福州、厦门、上海等地的病人。对待病人,无论远近亲疏,对张医生而言,只要上门来的,就是他的服务对象,就必须用心解除他们的病痛。收费上,除收取西药成本费外,再不另外多收一分钱。何谓医者仁心?张医生行医就是最好的诠释。找他看过病的人,每当提起他的医术医德,都心存感激和感动。 张医生看病了得,镇里的卫生院和一些诊所、药店都想聘他去坐诊,他全都回绝了,他要服务村民,他不愿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早在农村生产队时期,给村民看病,白天加夜晚,张医生就拿一个全劳力的工分值,他很用心、很开心。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周边的村卫生所,早就走市场化承包经营挣大钱了,他丝毫不动心,还只拿村里的一份微薄的工资,药费按零差价收取,没有赚取村民一分钱。 张医生有深深的故土情结,为了村民的健康,他默默、执著地付出。在张医生的办公桌里,放着一本详细的村民健康档案,记录着全村1200人口中需重点服务的对象,其中就有60名高血压和13名糖尿病患者,加上高龄老人和孕产妇、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全村共有100多人。这些对象每间隔十天或半个月就要随访一次,有些人家住得远的,光来回走路就需半个多小时。到了对象家,给老人量个血压,问个情况,发现异常的,给出最适用的治疗意见或药方子,患者少花钱,要么不花钱,维护了健康,无不感激。 这些年,尽管张医生年事已高,但50年来,村卫生所的工作一天也不曾停止过。他平均每天给村民看病六七人,多时十余人,遇到行动不便的,还须上门出诊。村民蔡凤娥的母亲已有百岁高龄,脚有旧伤,出门不便。有个头疼脑热,都是张医生到她家里看病,一个月两到三次,不管白天夜里,随叫随到,从无怨言。就在张老去世的前一周,还到过老人家里给她看病。 “病人就跟家里的亲人一样,能为他们健康做点事,我就很开心。”张医生就是这样,视病人如亲人,5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尽心尽责,无怨无悔。 “张医生带着无限疲惫走了,永远告别了热爱他和他热爱的九村村老老少少。他的离世,是全村的损失,‘张生骝’这个名字会永远刻在村民的心里,他一辈子看病行善、助人为乐,这种良好品德我们会好好传承下去!”这里的村干部含泪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