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闽北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2018-01-28 08:35:41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
所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道出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在文化复兴潮起泱泱、民族复兴高唱之时,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作为文化的一种,好似一座高山,成为了文化复兴、民族复兴所追求的一个高点。而在闽北,有这样一座小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过着文化日子,守望传统,体味岁月,传承与发扬着节日文化。 “山环河亘铁城雄,自古兵家视要冲”,一句诗也不足以解释闽北小城邵武“铁城”之称的由来。这座千年古城,在古代曾为福建八府之一,人杰地灵、文化璀璨,堪称闽北传统节日文化高地,早已幻化成随时都会被唤醒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象。从这个城市里的探寻和追忆中,可以一窥闽北邵武一方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 据传,我国远古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着一种驱疫逐鬼的巫舞,这种文化历经千年,中原地区的早已不复存在,而在闽北邵武小城却至今仍传承着这一古文化活化石——傩舞。邵武的傩舞流行于各个乡镇村庄,跳傩舞的宗旨除保留下传统的驱疫逐鬼之外,还增添了健康平安、生子添丁、学业有成等诸多内涵韵味。邵武和平更是贴合本地风情,有祭祀“福善王”欧阳佑的节日习俗,在农历八月初五圣诞日,和平一带民众会以中乾庙为中心跳傩舞,在惠安祠举行一百二十种果蔬摆出祭祀神灵活动,俗称“摆果台”。邵武这座小城也因为有了傩舞这个古文化活化石,而被命名为福建省傩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而翻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难发现,闽北邵武和平古镇独具特色的浴佛节民俗节庆活动,赫然在册。农历四月初八是和平镇至今传承的习俗——浴佛节传经活动的日子,传经习俗神秘而富有宗教色彩,是地方性浓厚的民俗活动。这样的民俗活动,罕见而新奇,正是有了人们的传承和发扬,才展示出了它非凡的民俗色彩。谁家动歌喉,一曲动人心。在闽北邵武节庆日,很多人会去看戏曲,这就是在闽北邵武极为流传的一种剧种——三角戏。三角戏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也在传承的过程中成为了节日文化中的配色。 “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闽北邵武这些熠熠生辉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根据传统文化复兴的指向,成功翻新了传统节日文化与时俱进的气质底色,以崭新的姿态重建文化认同,以鲜活的现实重塑精神共识,以悠远的历史积淀凝聚共同价值,让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力量由内而外再度激活,构筑起闽北传统节日文化高地。 谈及中国传统节日,必然不能不说中秋佳节。苏轼的《水调歌头》曾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多少文化闲愁,月圆不能相聚的惆怅。所谓留不住的文化,回不去的乡愁。中秋月圆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气氛最是重要,传统的节日需要的不是离愁,也不是简单的聚首,而是不能割舍的亲情,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它反映了固有的传统情趣以及它世代相传的艺术品位。 而在闽北邵武中秋佳节气氛下,我们却感受不到亲情割舍的喟叹,而是感受到浓浓的人情气息。这或许来源于闽北邵武传统节日文化固有的一种步履从容的自信,这种节日文化的自信植根于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就是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精神共识终转化为传统节日中的至味人情。 曾经踏足遍寻古镇里所蕴含的人情味,终于在邵武和平古镇“福建第一街”,见到了工艺已传承上百年的炭烤月饼。人们沉醉于细嚼后的唇齿留香,那是生活的滋味之美,甜美而不腻是它的特色,精湛的工艺更是让人赞叹。莫道寻常工,千年传不泯。揉面、调馅、包捏、下锅、炭烤等工艺流程独特,炭烤出来的月饼别有一番风味,贴合着本地的人土风情,愈发变得很是滋味。 但是现如今想要一种节日或是一种节日的承载物能与你相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今的快餐时代,已没有多少人愿意舍得花这么一点时间过个传统节日,也没有人再愿意花心思和心血倾注在这样一种节日承载物的身上,自然我们所品味到家的滋味,也就荡然无存了。现如今我们生活在大城市中,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人群里,人们把生活过得快速。我认为,我们终究不能与这快速的生活妥协。生活可以提速,而人情却不能因此而世故,生活可以慌张,而人情却不能冷漠疏离,正如生活要慢一点才能沉淀,而人情要慢慢倾注才能品出滋味。 正是闽北邵武中秋传统佳节吃炭烤月饼的风俗,告知我们要践行“十九大”所提的,重视传统节日,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成为建设精神文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响亮品牌。继续将中秋传统佳节吃炭烤月饼这样一种情感传承下去,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守住文化中的慢,保鲜那一份人情味,悉心呵护住这个传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喜庆日子里,千家万户都喜迎春节,新桃换旧符的场面跃然纸上,是否勾起了你的乡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试想,可否还会有牧童,让你借问酒家何处?而你打壶清酒浇愁的,是否还是那个细雨纷纷的杏花村?“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夜深人散尽的雨夜,你是否还会流连追寻,孤灯下,仍在叫卖的汤圆小贩? 我们是否越来越感觉到没了这些诗词所描绘的传统节日的场面与氛围,那是因为很多人都将传统的节日给遗忘掉了,开始崇尚外国的节日,过起了圣诞节、西方情人节,我们甚至深深发觉,现在的中国仅有的年味已经变得有些索然无味,我们可能已经鲜有耳闻爆竹之声,鲜有一家子看春节晚会了,甚至于玩着手机过着年,不再有怀旧,不再有人情。 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失忆,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体现。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我们的文化骨子里还是该存在着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自信心,无论外国节日如何在中国风生水起,传统节日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无法割舍的。就算这些节日渐行渐远了,可是传统文化仍在我们的灵魂血液里流着。对于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视,也不是仅仅用来供奉在庙里的,而是应该深入到我们的灵魂思想里,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诚如“文化自觉”学说首倡者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因此,这种文化自觉的维持,应该靠城市对文化转型的自主决定能力来维系,靠人们的传承与坚持。每一座城市,该有它特殊的方式来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每一座城市该有它独特的文化日子,而在这背后是要细心描绘“把文化当成日子过”的底色,在每一个涌动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传统节日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到这里来的人。而这,也恰是一个城市文化应有的气质与风貌。(柯明河) |
相关阅读:
- [03-29] 罗马尼亚克拉约瓦市举办“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展”
- [05-10]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展走进罗马尼亚特尔戈维什特市
- [11-15] 光棍节的狂欢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启示
- [06-21] 端午节,给传统节日文化一个现代期许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