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游大武夷 > 正文

山乡风雨桥

2020-04-23 08:45:3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政和铁山镇向前村向前古廊桥 (黄杰敏 摄)

古往今来,有山有水有人家的地方就有桥。客途高旷,见桥则安。宋代黄天亮《乘驷桥记》载:“往来之人苦于病涉,舟楫不可得济,车马不可得通,必是资桥以渡焉。”于是,闽越旧境,万山攒聚,千溪湍争;官道口,要道上,风雨桥应时而兴。据统计,南平市境内就有风雨桥167座,虽屡毁屡建,但千载百年,栉风沐雨,仍然宛如江河明珠,熠熠生辉,灿灿如华。

何谓风雨桥?顾名思义,是能遮阳歇息、挡风避雨的桥;延伸而言,风吹雨打喻为事物的艰难困苦,立桥祈盼风调雨顺。所以古人造桥时,根据江南山区多雨,夏秋风烈的自然环境,址以石基,梁以木构,上履以屋,房扶以栏,甍桷峥嵘,日艧晔煜。因屋梁上有顶可护桥,桥廊可多功能效用。为此风雨桥又有廊桥、厝桥、屋桥、虹桥之称。

走在风雨桥,如穿越时空。建瓯迪口镇黄村水尾处的值庆桥,承启宋代造桥风格,闽桥的建筑特征,建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为福建可考年代最早的一座木平廊桥,跨径8米多,用多根木头平横两个桥墩上,施工最简约省力,又小巧精致。浦城临江镇镇安桥,伸臂木梁桥的匠作,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桥两端各有21级石阶引道,三孔桥墩以木梁不断伸出,再以木梁架设,以技术高、工艺精,获得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木撑架廊桥,是研究木撑桥向木拱桥的实物,闽北留存已是凤毛麟角。著名的延平区八字桥,桥长三十多米,木支撑像个八字,遂以之名。桥始建唐天成年间,廊屋为单檐歇山顶,檐下两侧设风雨板,桥面十三间,进深四柱,为南平市文物保护单位,惜于2010年毁于水灾。

风雨桥,有人喻之为“水佩风裳”的桥美人。目前闽北常见最多的就是石拱廊桥与木拱廊桥,傲立风雨中,显卓约风姿。有时桥是爱情的见证,唐代刘禹锡诗云:“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读清朝周亮工《闽小记》:“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迎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政和县杨源乡的坂头花桥,始建明正德六年(1853),清有重修,单孔石拱呈如半月形,重檐抬梁,中亭有八角斗拱藻井,桥两头有阁楼,雕梁画栋,仰望好似云天瑶台玉宇,远眺若隐若现如下凡仙子。因筑桥似花,故名“花桥”。桥若花魁,古典秀雅,还有武夷山的扣冰桥、邵武的金坑桥等。松溪一座清顺治六年建的廊桥,向水桥孔上立凤头,其势若飞,进桥门坊上双龙拱着“花桥”大字,桥廊两旁设“美人靠”,随人就坐。这里的花桥村、花桥乡,正是源自花桥得名。

桥蕴风水,是风雨桥的韵致。民间造桥,旨在“顺风顺水,吉祥平安”;求得“风生水起,人兴财旺”。风雨桥,造在风门水口上,称谓“风水桥”。上善若水,古人认为“遇水则发,以水为财”,不仅建房立天井积水,而且架桥梁时,不忘以筑石坝拦上游来水,遇洪能护桥墩,蓄水可引渠入村,利于生产生活。溪上环山罗翠黛,云间飞栋拥青红。延平区茫荡镇有著名的接龙桥、长桥与凌云桥,誉称“宝珠三桥”,桥环山间盆地,连接村落,交通山外。据传,宝珠岭离村三十米而隔,村头前面小山形似龙珠,为迎接龙脉,“消除地势弊,补得风水之益”,遂建“接龙桥”。三桥贯通,达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求得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此后宝珠村,文风蔚起,富庶一方。

风雨桥,岁月的风雨,历史的风云。一座廊桥,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有着各类桥记、题字、楹联、诗赋、雕刻、廊画等。筑桥,以人为本也。“安澜成砥柱,利济胜舟舆”。松溪渭田镇有座五福桥,为亭阁复屋木梁桥结构,桥名“五福”,题刻桥头,抬头就迎“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福气。

“长虹卧波千秋巩固,天马拱境百姓平安。”桥载人文风俗,遗产丰富,价值宝贵。桥傍山依水而立,为求风调雨顺,福禄寿齐,先人多在廊桥中亭阁供奉观音、真武帝君、关公、五谷仙等。闽北大地,其中命名“观音桥”的就有二十多座。廊桥如鹊桥,光泽县有七夕“量桥”,即走桥风俗,情见天上牛郎织女相会,人间有缘人牵手。建瓯市有步月桥,中秋上桥步月,两端各挂红白灯笼,红为吉利生财,白为添丁家旺。到现在,人们以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先进文化相结合,廊桥成为休憩、娱乐、交流、聚会的好去处。(王德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