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助力福建千亿茶产业升级
2021-07-14 08:21:0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自2000年开始,孙威江在闽北、闽东、闽南与科特派服务企业合作,建立乌龙茶、白茶和红茶3个种质资源圃,面积达到300亩,收集和创新茶树种质资源3000多份,并通过收集不同产区的茶样品,开展茶叶品质化学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溯源体系,实现对产地及品质的快速、准确鉴别。 在武夷山市,孙威江连续9年作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扶贫服务工作。“我们通过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标准制定及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当地茶产业发展。”孙威江告诉记者,他的“乌龙茶加工配套技术创新及关键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科技成果在武夷星、正山堂、永生等龙头企业及广大合作社与茶农中推广应用,近5年累计毛茶产量达150吨,毛茶单价提高28%,新增产值4200万元。 收集与保护茶树种质资源、选育推广特色茶树新品种……我省茶领域科特派不断加强技术攻关。目前,我省科技特派员通过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在省内外建立多个新品种(系)试验、科技示范基地,其中,在武夷山、安溪、福州等地建立省级试点区9个,参试新品系50多个,在浙江、江西、广西、湖北等地及我省示范推广金观音、金牡丹、黄观音等品种达21.5万亩。 蹲点帮扶 贫困村经济上新台阶 这几天,省农业科学院茶叶所高级农艺师王振康忙着填报相关项目,着手坑头村的157亩茶园的品种结构调整。“下一步我们要用先进的有机栽培、加工技术,做更健康的茶。”王振康说。 位于宁德蕉城区霍童镇的坑头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地处偏远,村里长期没有主导产业,到2008年,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还不足3000元。这一年王振康作为省科特派来到坑头村开展科技扶贫。 坑头村有过种茶的历史,但仅限于村民自采自收。王振康到村里后,牵头与省农科院茶叶所对接,指导村民示范引种茶树新品种金观音63.3亩,同时指导村民培养母本园剪穗育苗,示范新工艺新技术,指导加工红茶、白茶和乌龙茶等金观音系列产品生产。 “王老师还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做大做强茶产业。”坑头村茶叶种植大户谢郑生说,合作社统一管理、培训,已培养20多位制茶能人,并有一批年轻人到全国各地开茶叶店。目前,合作社注册资产达1000多万元,带动全村2000多人、500多户增收。 “在王老师的技术指导下,整个村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坑头村党支部书记朱正清介绍,目前,全村已有茶园1600多亩,有宁德老区茶场等9家茶业企业和1家专业合作社,去年茶叶产值达18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8065元,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20多年来,我省一大批科特派以老区苏区产茶县(市)为重点服务对象,攻关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茶叶工艺优化与品质提升增效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示范企业和示范农户增收。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仅2020年,我省科特派开展茶科技培训就有146场,累计培训贫困群众4499人次,服务的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580万元。(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