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南平频道 > 幻灯片 > 正文
建阳漳墩:缕缕丝线 传承千年技艺

2022-04-27 17:41:0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温柳婷    我来说两句
    

从小喜爱提线木偶戏

何美华是姜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今年虽然已经77岁了,但表演起提线木偶戏时精气神十足,木偶在他指下精美绝伦,活灵活现。

舞台上的何美华 高卡 摄

“每次表演可能需要演绎40多个角色,将全部木偶在舞台两边排开,我一个人可以通过杆子同时操动3-4个木偶。”何美华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面拿出各式各样的提线木偶和道具,向大家展示说道:“这里的每个木偶都算得上是老物件,好多都已经被虫蛀或者破损了,但都没舍得丢,全部放进箱子里保存起来。”

提起与提线木偶戏的渊源,何美华不自觉地回忆起曾经的岁月,当时文化娱乐项目非常少,大部分人平时都没有什么娱乐,但是大家都十分期盼着每年农历六月初一的到来,因为提线木偶戏会在村里的护龙庙准时上演。小时候的何美华深深地被舞台上艺人操作的木偶所吸引,纤细线绳牵引着木偶,便能够生动灵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舞动着、跳跃着、旋转着。

长达五十多年的演艺生涯

“在19岁的时候开始真正接触提线木偶戏,先是从在师傅身边打杂和帮工开始学起,整整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才算掌握大部分的提线木偶戏技艺,其中最难的是要熟记剧本里不同章节的故事情节,做到与木偶合而为一,到了40岁才开始自己独立的演出。”何美华谈起了自己的学艺经历说道:“提线木偶戏一般是由3-4人组成团队,以一人提线为主,兼唱说词,团队中有吹唢呐的,还有拉二胡的。一场演出大概要4个小时左右,如果观众反应好,还会延长到6个小时,最长的剧本要连续16天才能全部演完。”

小心翼翼地整理表演道具 高卡 摄

“我是从小看着提线木偶戏长大的,以前每到农历六月初一台下都坐满了人,最多的时候会有300多人在台下观看。台下的观众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点戏,《镇东镇西薛仁贵》《六郎下河东》《五虎平西》是大家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受喜爱的剧本之一。”姜地村村民何海生激动地说道。

姜地村全貌 高卡 摄

“姜地村位于建阳区东部,平均海拔高度有550米,气候凉爽宜人,以前靠种姜出名,但是现在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在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大约有50人左右。”姜地村党支部书记何儒泉介绍道。“每年农历六月初一的时候,村里的老人都期待着提线木偶戏的演出,给平淡的生活添一些色彩。我们村还是属于红色苏区,提线木偶戏还曾为红军表演慰问过。”

在传承发扬中不断创新

“现在一年大概可以演绎5-6场,有时也会到周边的村镇去,最远的地方还到过政和、松溪等地。一年的收入大概有7000元左右。我希望以后能把提线木偶翻新一下,这样能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何美华说。对于曾经一度兴盛的提线木偶戏,随着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观看提线木偶戏的观众越来越少,逐渐被人淡忘,慢慢走向衰落。

村口练习 高卡 摄

“当时我的师傅只收了两个徒弟,去年我的师兄刚刚去世了,现在全村有这门手艺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年轻人都对这门手艺不是很感兴趣,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表演提线木偶戏。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但还是想把它继续传下去。我可以无条件地传授,不能让老百姓喜欢的技艺失传,这是我的愿望。”何美华眼含着热泪不禁感慨道。提线木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尤其是一些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濒临失传。

“提线木偶戏讲述的都是经典的历史传奇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宣扬了忠、孝、礼、义等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提线木偶戏的保护和传承,现在急需马上行动起来。近年来,漳墩镇大力推动提线木偶戏进村庄、进学校,在传统剧目基础上创新题材,使古老技艺传承发扬、焕发生机。”漳墩镇文化站站长杨步基说。

几十载岁月转瞬即逝,漳墩镇姜地村何美华保持着对木偶艺术热爱的那颗初心,用沉淀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在方寸舞台间对提线木偶戏的坚守,在缕缕丝线中传承着千年古老技艺。

1  2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