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山川气象新
2022-09-15 09:03:5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9月的闽北,连绵的青碧,从溪河峡谷向乡野、城市蔓延,风过山川满眼皆绿。
生态是南平最大的特色,绿色是南平天然的底色。翻开闽北生态篇章,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两山”理论的创新实践地,南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系统谋划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努力探索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在新时代如何保持“生态绿”,绘就“新蓝图”?面对发展之问,十年来,南平用持续攻坚交出了高分答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南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把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抓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到抓工业废气治理,编制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从开展机动车污染整治、推动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建设,到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强化大气联防联控联治……一项项措施在南平扎实推进,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
南平市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出台水环境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打好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出台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实施小流域综合整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实现市县两级水源地整治成效100%稳固、乡镇级水源地面源污染100%清理、地下水型水源地安全隐患100%消除、县级以上水源地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100%安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的目标,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率先建设完成水环境智慧监测监管平台,以科技手段助力水环境管理。
土地涵养着绿水青山,培育着金山银山。十年来,南平有序推进土壤环境保护示范区以及土壤环境风险防控试点县建设,探索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分类管控、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等制度成果,建阳宏旗电器土壤修复案例列入生态环境部应用案例汇编;光泽列入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县级城市,扎实做好“无废农业”“无废城乡”“无废圣农”三篇文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为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南平逐步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经济体系。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开展生态审计,在全国率先制定《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实现“绿水青山”价值量化。通过核算,2010年、2015年全市生态系统总价值分别为4878.8亿元、5710.5亿元,2015年全市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6万元,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2020年9月4日,《武夷山市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项目在京通过专家组验收,这也是我国完成的首例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核算。南平在10个县(市、区)推进全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定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指南,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了体现山区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为“生态银行”等绿色金融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实践为福建省生态产品“度量、抵押、交易、变现”提供了关键支撑,全方位助力我省探索构建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南平市建立健全领导包案、挂牌督办、挂账销号、联合惩戒等机制,以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重点,建立市级党政领导挂钩督办机制,将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推动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专项行动,依托“红黄牌”警示有效推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森林蓄积量1.93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71.14%提升至2021年的78.89%;空气质量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PM2.5浓度优于欧盟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3.8万个;境内主要流域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3条主要水系水质状况全优……一项项生态指标不断刷新,逐绿前行,步履铿锵的南平正在书写更加美丽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