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浪行舟 奋楫勇进
2023-05-10 09:11:2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屋子”品质提升了,“稀客”都来安家了。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在建瓯东游水域越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鸳鸯在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里繁衍生息,从候鸟变成了留鸟;白肩雕、白腿小隼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闯入”闽北群众的视野……更令人惊喜的是,“修大戟”“诸犍老伞”等新物种先后在南平境内被发现,物种持续“上新”。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在南平境内已发现雨神角蟾、武夷林蛙、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等17个新物种。
去年,南平将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列入《2022年南平市林长制工作考核实施细则》《2022年南平市林长制工作要点》,充分发挥镇村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自然保护区管护员和村级林业员等三支队伍作用,实施网格化巡护管理,加强对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越冬地、迁徙停歇地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并利用手机巡护APP等平台,全面收集、分析野生动物活动情况,进一步加大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
入法入规,更要入脑入心。南平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宣教馆建设,每年结合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主题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引导全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仅去年就开展了110余场宣传活动,让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在森林覆盖率高达78.89%的绿色南平里,万物共生,欣欣向荣。
历史活化,让这片福地延续千年文脉
“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了解过闽越国,今天实地参观让我对闽越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建立了非常智慧的水利系统。”近日,游览完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陈女士被闽越文化深深吸引。
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省第二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我国“双世遗”中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作为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主要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五一”期间,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的又一热门“打卡地”。
近年来,南平加快“环带”建设,坚持以武夷山为核心,着力把周边的自然资源以及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等人文资源“串珠成链”,大力发展以武夷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
作为“环带”上的重要文化名片,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计划打造北城门遗址展示馆、西城门外杉树下遗址区、考古现场展示馆,提升高胡南坪、下寺岗、马道岗等基址建筑展示,通过现代声光电等数字技术,再现古老的闽越王城。
同样位于“环带”上的武夷山滨溪漫步道,也成为不少游客休闲娱乐的新去处。2021年,武夷山在漫步道沿途新增了“九曲泛舟”“福茶飘香”“玉潭白鹇”“虹桥飞渡”“王者归来”“瑞彩祥云”6个各具特色的观景台,分别展现武夷山的旅游文化、茶文化、自然生态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武夷山神话传说及自然景观文化。
“环带”上的建阳区黄坑镇,则推出了大众自助茶屋,为游客提供自在饮茶空间,让游客在茶香中探寻茶文化的魅力。茶室周边,则分布着朱子林景区、茶马古道、响鼓水世界、十里长涧等景点,处处展现着自然文化交相辉映之美。
“黄坑镇作为‘环带’上的重点乡镇,我们坚持以推进‘环带’建设为核心,以‘三茶’统筹发展为基石,开发出游客喜爱、特色鲜明、产业受益的茶文旅融合拳头产品,打造茶文旅融合示范带。”建阳区黄坑镇党委书记林瑞妃说。
眼下,南平各地正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核心,以“环带”建设为契机,深入打造文化保护传承示范项目,加快推动朱子文化园二期、寒泉精舍及屏山书院项目、茶足径、九曲花街、考亭古街、建本文化展览馆等一批文旅项目建设;创新推出“跟着习近平总书记打卡武夷山”“世界茶乡体验之旅”“朱子文化研学之路”等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国学文化研学基地,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让老景点有新花样,让闽北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经久不衰、日用不觉。
产业向绿,让这片投资热土磁力更强
“环带”建设亦让南平产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特别是当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共识,推动传统工业园区向智慧低碳园区转型发展也成为一种趋势。
这段时间来,落户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的“碳能智联”能源双碳系统建设项目,引来了各方的关注。“通过‘碳能智联’系统的建设应用,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园区各行业、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碳排放水平,为园区双碳管理和能源双控的考核、监管,提供科学治理的依据。”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环保科科长吴军勇介绍,目前,组团内已有59家企业安装了“碳能智联”采集终端。
无独有偶,今年3月,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南平成为该项目全国唯一一个开展综合业务化运行和应用示范城市。
“项目研究建立的科学可操作碳汇计算模型和标准规范体系等,将填补国内外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空白,有望成为国家碳排放计量监测标准并获国际认可。”工信部挂职干部、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明月说,“不仅如此,项目正式实施后,还能带动工业软件、数字化信息等相关新兴产业落地南平,同时助推当地企业绿色转型,进一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园区“降碳”增效,逐“绿”而行,地方发展更是深耕优势,立足特色。长期以来,南平坚持做好创新转化的文章,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发展新路,特别是在加快“环带”建设中,南平以绿色经济、文旅经济为突破口,围绕打造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健全绿色产业发展正负面清单准入机制、落实促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引导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绿色转型等,着力培育发展壮大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五个一”绿色生态优势产业,切实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让这“一片绿”更好地支撑发展、惠利民生。
行走闽北大地,听流水潺潺,看青山葱翠,特色产业“绿色”赋能——
在武夷山山场茶园,新一代茶人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在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中,持续践行着“三茶”统筹发展的使命;
在全市各竹产业专业园区,从竹笋食品,到竹木用品、工艺品、文创产品,再到竹文化空间、竹林旅游,“以二促一带三”全竹综合利用产业动能澎湃强劲;
在武夷新区生态食品产业园,穿林过石的优质“水资源”正催生出一个总占地面积约6800亩、规划年产各类水制品1000万吨的水产业蓝图;
……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落实“当发展速度、发展项目与生态环境冲突时,宁可速度降下来,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决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搞所谓的速度式增长,决不能成为污染产业、高耗能产业的转移地”要求,南平调优调绿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谋深谋实重大项目,以高标准构建绿色产业新高地、高颜值推进绿色发展转型、高水平优化绿色能源利用,并坚持在加快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活低碳化、能源绿色化的“转绿”实践中,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汤文娟 郑金富 吴建琼 徐园园)
相关阅读:
- [05-09] 福建首届品牌价值百强榜单发布 南平十二个品牌上榜
- [05-08] 2023年U系列田径联赛(福建赛区)圆满收官
- [05-09] 南平:“红十字博爱周”系列活动让爱心传递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