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又是一年新春时,家家户户庆团圆。为进一步营造欢乐祥和、充满福气的“福”文化浓厚氛围,推动全市上下关注“福”文化、参与“福”文化、乐享“福”文化,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东南网南平站策划推出“非遗送福贺新春”系列报道,聚焦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展示非遗匠人创作的“福”文化作品,让广大市民在品味浓浓年味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东南网讯(本网记者 陈艳 张梦媛)“这里有240个不同字体的福字,326个百家姓氏,共同环绕在送福童子边上,寓意天下百姓平安幸福。”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刚向记者展示着他最新的建本雕版作品,一面表达着自己的美好祝愿。
只见他手中的建本雕版中心处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年画娃娃,被一个个姓氏雕版活字依次环绕着,最外是两环用不同字体刻出的“福”字。整幅作品刀走龙蛇呈现出建本特有的刀锋之韵,同时又充满吉祥喜庆之意。
非遗传承人吴刚在创作新雕版 东南网记者 张梦媛 摄
“2023年初,我就开始思索如何用传统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制作一幅表达对人民群众祝福的作品?”吴刚解释道:“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年画是春节的传统意象之一,我们知道许多年画都是雕版印刷制成。”为此,吴刚做了多次探索。为了更好地贴近老百姓,吴刚选择用雕版年画作为整个作品的中心,并将其与代表老百姓的姓氏相结合,再用满满的“福”气把百姓包围。作品创作出来后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及业内同行的赞许。
“这幅作品最难的地方在这五百多个字的雕刻和印刷。”吴刚告诉记者,这些字采用了活字印刷雕刻方法,同时运用到了篆、隶、楷、行等多种字体,即便他已经熟练掌握雕刻技艺,每天也只能制作六七个字。而为了确保雕版印刷出的成品足够美观,每一个字都需采用逐字印刷的办法,从构思到最终成品大约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眼下,吴刚正在雕刻一幅龙年的年画来为这幅作品赋予新的寓意。
吴刚雕刻的“福”字雕版 东南网记者 张梦媛 摄
福建自古就是耕读传家之地,宋代建阳书坊的雕版刻印书籍闻名于世,号称“图书之府”,建阳出的叫“麻沙本”,也叫“建本”,与临安的“浙本”、成都的“蜀本”齐名。2005年10月,“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随着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建阳雕版印刷技艺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建本文化”正成为当地着力打造的特色名片、文化品牌。对于建本的发展和传承一直也是建本传承人深入探究的课题。
2022年,吴刚创作的“刀刻建本体”正式上线方正字库,这是全国首个以地方特色文化命名的字体,在日常使用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推动建本文化在当代创新性发展的新尝试;同时,他也一直探索建本文化与另一非遗文化——建阳建盏的融合发展,“既要保留建盏厚釉的特点,又要展现出建本字体硬朗的风骨。最终创作出了建盏堆字作品——五福临门盏。”吴刚介绍道。
吴刚与百姓百福图 东南网记者 张梦媛 摄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吴刚受学校邀请在建阳一中建本研究室内开设建本课程,每周一节课时是他最挂心的事。建阳雕版印刷技艺的体验是青少年认识古代印刷历史、领悟博大精深的建本文化的良好途径。发掘、抢救和保护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不仅对重现建阳刻书史的辉煌、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对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热情、树立文化自信也有着积极作用。将建阳雕版印刷技艺搬上课堂,把保护与传承同教育密切联系,传统文化愈发焕发新的生机。吴刚告诉记者,不仅学生喜欢,许多老师也常常来听课体验,随着学生们的毕业他们又将家乡的文化传播得更远。“我们要相信,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传播起来是很容易的。”
不久前,吴刚负责的建阳一中建本研究室挂牌了全国首家建本工匠学院,这也为传承发扬好建阳区精湛的雕版印刷技艺创造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