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讯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新雨洗过的朱熹园满目葱茏。22日,“‘两个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夷论坛在武夷山开幕,中外嘉宾相聚隐屏峰下、九曲溪畔,畅谈中华文脉,共探文明发展。
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走进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他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武夷论坛踏春而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史、人类文明史等多个维度探讨“两个结合”这一时代议题,以整体视角研究阐发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关联。
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学院三方共同签订《联合共建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合作协议》,并举行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揭牌仪式和聘任仪式。
当天,中华文明讲坛第一讲在朱熹园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围绕“中华文明的宇宙观”进行了深入阐释。
“合作协议的签订,是三方文明共研、文化共创、人才共育的开始。第一个成果就是三方共建的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介绍,“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等系列联培联研联讲活动是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的特色学术活动,为推动研究院在相关学术研究上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还聘请一批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研究员,汇智聚力探索发展新路。
主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等知名学者分别作主旨演讲,从多角度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头之活水,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溯流追源。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朱熹园考察时,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立足当下,我们要深入研究‘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意义,重视挖掘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陈来说。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朱杰人表示,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灿烂文明。“两个结合”理论为我们如何建设中华文明指出了不二法门,既确立了创造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和方向,又指出了坚持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本次论坛以“‘两个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设主论坛和五个分论坛,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提供整体视角、多元角度的研究阐发。
当天,多位专家学者分组研讨了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年度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对“一讲坛、一课堂”系列活动、文化活化与文明传播等内容进行交流。
“南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朱子文化、建本文化等影响深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充沛生机。我将充分发挥古典文献版本学的专业所长,利用数字人文的最新成果,深入调查研究,明晰版本源流,为朱子文化绽放时代光彩作出贡献。”作为受聘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丽娟深感责任重大。
立足文明形态转型的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如何创新,如何走进青少年的心灵?在朱熹园内,与会嘉宾围绕“‘融’与‘活’: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青年一代心里”开展探讨。
“中华传统文化审美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意趣,即使是今天,我们也能够与朱子诗句等古诗词中对山水人文的赞美心灵相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的发言引人深思,“踏访自然、感触山水,是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结合点,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供给和审美引导,在自然的山水、历史的山水、人文的山水中寓教于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创新运用,是当前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要深入挖掘‘古语今说’的鲜活方式,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看得进、读得懂、能理解的基础上活化传承,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说。(福建日报记者 姚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