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精辟地归纳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夷山朱熹园的重要讲话和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能进一步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掌握和胸有成竹的蓝图擘画。习近平总书记在朱熹园考察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规律,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征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夷山朱熹园时,平易近人地告诉周围群众:“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其背后所蕴含的贯通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性的深刻含义是十分显然的。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画龙点睛式地指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的时代意义。
深刻把握朱子文化的时代价值。
朱子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映射。朱熹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于对自孔子以来的“儒学”进行合乎时代变迁的改进与创新。这一改进和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自10世纪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熹倡导人们要与万物共存、与万邦共处等,是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思想精髓,对当今世界、当代人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曾反复强调:“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能使万物各得其所者,惟是先知得天地本来生生之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深入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朱熹园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能够感受到朱子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彰显朱子文化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彰显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自信。他经常率先垂范,引述朱熹的名言用以指导实践。比如,2006年2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敬业乐业为美德》一文中说到:“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对待本职工作,应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2012年9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谈到干部学习的态度时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一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明白道理而不去做,那么学与不学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先哲们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以“两个结合”焕发朱子文化的时代魅力。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应当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正确立场。而这个正确立场的核心,就是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新时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所着重强调的“两个结合”的重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扎的根更深,结的果更丰硕,而且极大地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持续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了根基、奠定了基石、开辟了路径。
从历史、哲学、文化等多角度,探寻朱熹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朱子理学中包含的民本思想、仁道思想、大同理想、“天人一体”生态观、“格物致知”方法论等,都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相融相通之处,“两个结合”为我们深化开展朱子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宣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从朱熹的民本思想、仁道思想、大同理想等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到我们党所秉承的“人民至上”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两个结合”,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史上开出更加辉煌灿烂的花朵。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陈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