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频道 >  今日福建 > 正文

莆田港里:海丝古港 妈祖圣地

2024-04-26 16:19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勇

贤良港今貌

修葺一新的林氏古民居

海祭妈祖大典

曾兼作航标塔的宋代经幢塔

漳州江东麒麟天后宫与解东祖宫天后宫近800人,台湾新北市、高雄市、桃园市、彰化县、基隆市等数批次进香团500多人……临近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湄洲湾畔的北岸山亭镇港里村贤良港天后祖祠香火日盛,前来拜谒进香的妈祖敬仰者络绎不绝。

港里村位于莆田忠门半岛南部、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境内,是妈祖信仰文化村。港里村,古称黄螺港、贤良港。隋唐以前就有渔民在此从事渔业,唐宋时期已成为莆田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

溯古思今,贤良港从昔日海上贸易的集散地到妈祖文化发源地之一,从港口集镇到如今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追随着海洋气息和妈祖文化的传承,千年来,贤良港古港文脉从未曾断过,人们对“海不扬波”的祈盼至今生生不息。

黄螺形胜 港通海外

地名,是历史的痕迹。贤良港,则很好寄寓了这片港湾曾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的安良馈赠。贤良港,南以湄洲岛为天然屏障,东有文甲笔架山连着仙洞山、莆禧城。

《忠门镇志》有载,唐代贤良港因港澳的东南面有座螺山,逶迤至港口东边有螺舌山(俗称“螺屿尾”),构成天然澳口,因其状如大海螺伸出螺舌延伸海中,突出自成一澳,且山石质地黄赤而得名黄螺港。宋《莆阳志》与明弘治《兴化府志户纪·山川考》对贤良港也有记载,在莆禧千户所前,有山如象形,横亘港上,居民数百家,俗呼为黄螺港云。唐末五代时,有后周统军兵马使林保吉领合家老幼在此隐居,为了纪念他的祖先九牧林蕴公曾应科举贤良科举目,把黄螺港改名为贤良港。

清代沿海十景中有“螺港秋潮”记载,清时吉蓼人士吴德昭有诗曰“风起芦花水国秋,黄螺港曲海潮流”“贤良胜景于今在,何必广陵咏溯游”等。如今,从贤良港天后祖祠后山登顶眺望,依然能看到澳口衔抱着一片苍茫而平静的海域。

得益于天然的海滨内澳地理位置,古时平海、湄洲、文甲、莆禧、乌垞、山柄及周围村庄的渔船或经过湄洲湾的境外航船都要到贤良港避风。贤良港人以海为生,出洋捕捞,甚至寄居湄洲捕捞,也耕地收粮,还驻有少数军士,因而开辟了码头,带动了贤良港人发展渔业与海上贸易。

唐代,随着海上交通工具的改进和渔业生产的发展,忠门半岛人口开始增多,贤良港周边逐渐形成了集镇,南来北往商船经常到港里避风、汲水或互市。莆田地方史研究学者蔡天新考证:“特别是南唐时,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和统军使陈洪进先后割据漳泉等沿海地区,鼓励民间从事海上贸易,与泉州一衣带水的贤良港也得到发展,彼时商船云集,外商蕃客众多,成为莆田沿海的重要商港。”

贤良港口岸南可直通泉州、厦门、台湾、广东、海南,北可直达浙江、上海、青岛、大连、高丽、琉球等地,是湄洲湾内吉了港、秀屿港、枫亭港船只出海必经之地。

“宋代,贤良港成为莆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兴化盛产的蔗糖、荔枝、茶叶、瓷器等物品,从贤良港运往北方和海外。”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原秘书长林自东介绍,当时人们把港岸的繁华景象传为口头禅“顶城里,下港里”,至今流传。

避风塘内 人烟市肆

世事沧桑,洋面上的风云际会随烟波浩渺隐去,而避风塘里系舟水湄的历史遗迹,则清晰见证贤良港曾经的繁华。

码头,是一把时空记忆的钥匙。随着元、明时期航运业发展,始建于宋代的贤良港码头也不断扩建延伸。据史载,位于港澳底的宋古码头,东起灵慈东宫左前侧,西至港尾流通弯角以北,主要以花岗岩条石及大块山石构砌,旧时全长约有600米,设有多个退潮停泊位和上岸台阶。

如今,在古码头遗址仍可见到不少码头的配套建筑。古码头遗址的东侧,有一座灵慈东宫,宫内祀妈祖。宫前至今保存着一对宋代青石瓜楞形莲础石柱。往宫后东北角走数米,有一口宋代凿的八卦井,井栏由四块古钱状石块围成,每块井栏石都雕刻着八卦符号,虽受千年风雨侵蚀风化斑驳,但八卦符号仍依稀可辨。

“古代码头都需配备水井,当年,出海的大船都在此井补给淡水,即便是数十艘大船汲水都不会干涸。”林自东指着井后大石进一步介绍,“这面石墙上留着诸多孔洞,为船离岸时固定撑竿所用,是古时贤良港船运的有力佐证。”

清初因截界清野,古码头也随之荒废,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后,码头再度成为陆地往返湄洲岛和外海远洋商贸的繁华渡口,成为古代湄洲湾“海丝之路”的源点之一。

贤良港与湄洲岛相隔只有2.6海里,每逢妈祖诞辰日的三月廿三前后,贤良港古码头就会迎来一年一度的渡运香客高潮。四面八方的香客来到妈祖祖祠谒祖进香后,再聚集在古码头等候渡船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林自东说,直到1974年忠湄轮渡建成文甲码头,贤良港宋古码头才逐渐失去集散作用,大部分被掩埋进地下。

随时代变迁,不少古迹长埋地下,也有古迹则重现天日。2004年,港里上港村民黄文喜曾在港澳浅海水域的港坛里挖出宋元明清时制作的瓷器餐具碎片,其中较为完整的有元代的“瓷瓮”和明代烧制的“双鱼碟”,经专家考证系旧时舟船在港里避风时船工遗弃的餐具。此外,灵慈东宫重修时还挖掘出古代石雕的“鳄鱼”和“千里眼”“顺风耳”底座的鹤、鹿(福禄)图案;重建码头西侧的灵慈西宫时,于宫门楹下挖出一双宋瓷小瓶,内装十二枚宋代铜钱。

据统计,港里村有大小寺、庙、祠、社、亭、府16个,它们大都是宋、元、明、清的产物,从侧面印证了历史上的贤良港人间烟火之盛、开放程度之高。

位于天后祖祠山后腰的一尊宋刻蕉叶相轮宝箧印经式实心实塔,是一尊佛教经幢塔,也是古代船只进出贤良港的航标塔。

如今,经幢塔仍在,贤良港的古港记忆已成为历史。

妈祖故里 信俗扬帆

作为妈祖少年时代成长的港湾,当地世代流传着妈祖行善助人的生平故事。如今的贤良港,港口功能已经远去,但港湾里妈祖信俗,经年生生不息。

礼拜女神、谒祖进香,古港是必经之地。临港处,是巍峨的贤良港天后祖祠朝圣广场。广场上,白鸽起落纷飞,游客络绎不绝,广场南侧,一座古朴小巧的三进建筑便是天后祖祠。

贤良港天后祖祠始建于五代末宋初,重修于明清时期,殿内现有的“奉旨春秋谕祭”牌、历代褒封徽号碑刻等4件明清文物,是20世纪80年代当地居民重建祖祠时从废墟中挖出来的,其中故事诉之不尽。

正殿中供奉的一尊妈祖金身宝像,全称“宋雕软身敕封天后宝像”,为南宋时期制作。据《敕封天后志》记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足见其精巧珍贵。

一阵锣鼓声中,有近百人的香客队伍由祖祠一侧鱼贯而入,众人肩披绶带,双手合十置于胸前,逐一行三进香礼、三献礼、三鞠躬礼。

“这是汕头的进香团,他们每年至少会来一趟。还有来自台湾台南的70人团将抵。”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董事长林自弟说,今年1至3月,前来贤良港拜谒妈祖的各地香客达30多万人。

为了纪念“祖姑”,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廿三)、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港里村都要举行祭祀妈祖信俗活动,以“妈祖回娘家”“海祭妈祖”的独特形式,缅怀“祖姑”、追思圣迹。如今,这些活动已然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浪潮涤荡,春秋代序。作为中国社科院妈祖文化研究基地、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贤良港无声见证着妈祖文化的发展传播与壮大。

生态文旅 产业起势

祖祠北侧、与天后圣殿一径相通处,有一占地648平方米的清末建筑,单进合院式,土木结构,悬山顶,颇有年岁,为林氏民居。据史载,唐末五代后周时期,从中门坊(现北岸经开区忠门镇)举家迁居黄螺港的莆田九牧林六房林蕴的后裔林保吉,正是妈祖的曾祖父。

2021年,北岸经开区对荒废已久的林氏民居进行全方位修缮,打造孝悌文化体验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当时,正在莆田寻根谒祖的台胞林陈国豪来到港里村,在此挂牌“海峡两岸妈祖文化青年创业基地”,并搬进了林氏民居。

“我很看好莆田的发展,也想把台湾的牛樟芝产业带到这里来,希望能通过妈祖文化吸引两岸的优秀青年,把与妈祖大爱精神相关的大健康产业、中医药文化做大做强,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挥到极致。”林陈国豪希望,能利用自己企业家的身份资源,将更多台湾特色产业带到妈祖故里。

当地政府也正将北岸山亭镇打造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凭借妈祖文化优势,我们村每年能吸引上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游玩朝圣,带动村民120多人参与就业服务。”据林自弟介绍,当地正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创建港里小镇4A级旅游景区,今年将逐步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旅游路网建设等,不断完善“朝圣区”“祭拜区”“民俗区”“海祭区”等景观区建设。

紫玉湖心,栈道蜿蜒,一湾碧水环抱于青山之间。港坛里,昔日的避风港,如今已被治理改造为紫玉湖湿地公园,公园以文产融合为主题,盘活周边碎片土地,打造朝圣旅游打卡“生态走廊”。同时,北岸正加速串联周边莆禧古城、妈祖阁、女儿湾、紫霄洞及众多妈祖宫庙景点,有机融合滨海风光、海洋文化、祈梦文化等特色文旅资源,勾画以妈祖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生态文旅产业线,助推乡村振兴。

据北岸党工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陈顺兴介绍,近年来,当地不断发力“大爱之旅·醉美北岸”文旅特色品牌打造,2023年,北岸经开区旅游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49.6%。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如今的贤良港,既是广大信众进香朝圣、寻根谒祖的心灵原乡,也是一片风光绚烂、不可多得的清净归处。(记者 林爱玲 陈汉儿 通讯员 黄汉业 王国平 陈强/文 黄国民/图)

东南网海外频道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