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南平高质量发展赶超发展绿色发展——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2018-01-11 19:24 来源:大武夷新闻网 责任编辑:杨龙威

 

2018:牢记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10.1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5%,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与上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

八大抓手共同发力 紧盯目标快马加鞭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壮大绿色产业

现代绿色农业,加快建设一批粮食产能项目,大力发展茶叶、果蔬、笋制品、食用菌、中草药材等特色种养业,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

旅游产业,加强景区景观风貌整治,提升景点通达性;大力发展文化研学旅游、休闲养生旅游、体育健康旅游和民俗乡村旅游;开展借智营销、媒体营销、IP营销,提升大武夷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

健康养生产业,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养生、体育养生、中医药养生、文化修心养生,重点推进武夷山国际健康小镇、建阳武夷德懋堂、荣华山医养健康园等项目建设。

生物产业,优先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医药和生物能源产业,重点推进圣维兽药疫苗、广生堂乙肝原料药、承天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数字信息产业,突出培育特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探索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智慧南平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等项目建设。

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汽车汽配、电力装备、食品加工装备等三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拓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会展、娱乐演艺、影视传媒、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产业,重点推进五夫朱子文化园、考亭大宋文化生态书苑、邵武樱花文化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

振兴实体经济

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双高”龙头、新技术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群体,力争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各2个,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技型企业250家,创新型企业26家。

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全国和省级质量奖、省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参与各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升行业话语权。

实施精准招商

围绕七大产业,瞄准国际国内500强、行业龙头、知名企业,继续落实招商专员制度,强化“一把手”招商、龙头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全年签约超亿元合同项目300个、新开工超2000万元项目300个以上。

坚持引资引智并举,运用各类重大展会和对接平台,吸引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带着先进理念、技术团队和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南平。

加快建设水美城市 打造宜居宜业家园

全面加快武夷新区建设

南林核心区要围绕打造集行政、文化、商业、居住于一体的新兴城市功能区,加快建设“一纵三横”路网、武夷文旅广场、政务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

将口片区要重点发展文化休闲、体育康养、物流商贸等产业,加快高铁站前广场片区开发建设。

兴田片区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度假养生和会展创意等产业,全力推进森林生态博物院等项目建设。

武夷高新技术园区要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全力打造武夷智谷特色小镇。

2018年春,科学有序启动行政中心搬迁。

持续推进延平城区建设

老城区继续实施道路“白改黑”、立面改造、厕所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道路、桥梁、隧道、停车场、农超市场、城市公园等项目。

新城区大力推进小鸠片区、高铁南平北站片区综合开发,加快延平新城港区、斜溪湿地公园建设。

加快建设南平工业园区,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一批“五南”企业的中下游产业项目,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

大力推进县域中心城区建设

继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10个县(市、区)的“水美城市”。

突出河畅、水清、岸绿,注重水面景观与岸上景观、白天景观与夜间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文明景观相结合。

着力实施造水、造景、造城、造业、造才等“五造”工程,带动“山、水、城、人”一体发展。

加快实施项目带动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项目滚动接续

力争温武吉铁路、宁德至南平铁路、武夷山机场迁建、上饶至浦城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开工建设武沙高速公路、邵武永椿新材料等项目,加快建设衢宁铁路、南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元力高端精制活性炭等项目。

推动南三龙铁路、顺邵高速公路、荣华山现代物流园、海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竣工和投产。

健全项目推进机制

加强“五个一批”项目策划管理,完善项目策划联席会议和评审机制、领导挂点重大项目、重点前期项目“四个一”和“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等机制。

持续开展“千名干部服务千个重点项目”活动,加大对项目的考核评比力度,继续开展每月一次的项目集中签约和集中开竣工活动,每月公布项目进展情况。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

加大前期投入,通过项目前期购买服务、集中会审、EPC建设等方式,加快策划项目的转化升级。

建立重大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积极推行并联审批、交叉审批,促进项目审批提速提效。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租赁、PPP等方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发展乡村经济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改善乡村环境

在深入开展“万人保洁”的基础上,推行市场化乡村污水垃圾治理,整治农村违法占地、违规建房,让乡村更干净、更整洁。

加强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全面推行“路长制”。

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农村厕所,保留乡村自然风貌、村庄肌理和乡愁记忆,全面建成65个精品示范村,打造一批美丽庭院、美丽农庄、美丽田园。

完善乡村治理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农村自我服务管理,提升村民自觉参与乡村治理的水平,组织好新一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强化农村法治宣传,依法打击农村违法乱纪现象。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全面推进乡风文明。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全力打造美丽南平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率先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完成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进一步总结推广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做法。

认真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林木栽培、改培和赎买工作,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完善森林生态功能,落实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各项工作。

加快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积极发行绿色专项债券,探索建立生态银行,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

全面落实“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和“河长制”,持续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管控和修复工程。

加快编制全市河道岸线及河岸生态保护蓝线规划,保护好沿岸生态环境,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持续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城乡污水处理。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进企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推动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逐步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扎实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恢复、地质灾害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

完成10个县(市、区)能耗“双控”目标,加强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中央、省环保督察成果。

加快实施精准扶贫 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实施产业、金融扶贫

完善龙头企业牵引、合作组织链接、资产经营分享、创业支持服务等机制,创新“政府+企业+村级组织+贫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利用既有的资源、资产参与产业发展,增加贫困户经营性和资产性收入。

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使更多贫困群众获得金融支持。

继续开展“雨露计划”“春潮行动”,全年培训2.4万人次,让贫困户掌握生产技能,增强脱贫能力。

实施健康、教育扶贫

用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精准医疗扶贫慈善救助等政策,切实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增强贫困地区师资力量,深化贫困生联系帮扶制度,让贫困户的子女都上得起学,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实施社会力量扶贫

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资源和项目,加快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持续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促进贫困村和谐稳定发展。

鼓励支持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开展村企互动助力脱贫和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献爱心活动。

加大政策性保障兜底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帮助没有收入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打赢教育翻身仗

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持续开展五大提升工程,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和“大班额”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实施高中多样化优质化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化。

加快健康南平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支持市属公立医院组建紧密型医疗集团,推进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卫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继续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推动文体事业繁荣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大力弘扬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深度开发建盏、建本、根艺、版画、剪纸、竹木工艺等特色文化产品。

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大剧院、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等一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加快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培育壮大体育产业。

全面加强社会治理

持续开展“平安南平”系列专项行动,加快“雪亮工程”和各级综治中心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信访工作依法处理机制。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加强安全生产隐患防控和系统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化治理“餐桌污染”,全力打造“食品放心工程”。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重视老年和妇女儿童工作,发展老年体育、教育事业,加快建设完善一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妇女之家”和“儿童之家”,全面完成乡镇敬老院整改提升任务,力争建设200个以上农村幸福院。

持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棚改安置房2471套,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有效激活发展动能

深化“放管服+互联网”改革,完善权责清单管理系统、“四库合一”监管平台和“一网通办”审批模式,加快建设放管服“云平台”,让企业不出园区、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够享受到最优质的行政服务。

加强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和监督,加快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促进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

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各类发展基金,运用公司化、实体化运作方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做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继续推进落实商事制度、环保监测执法、审计和统计体制等制度改革。

理顺市本级与延平区和建阳区规划、土地、财政和城市管理等体制机制,提升市、区两级服务管理水平,推动市、区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