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再生稻”:全程机械化 绿色高产

2018-08-17 11:22 方炜杭 邱慧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亮

全程机械化 强再生力 绿色高产

尤溪“再生稻”孕育新希望

东南网8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邱慧敏)

13日上午,曾繁辉一家早早就起床,边吃早饭边等着收割机的到来,今天是他家5亩再生稻收割的日子。

曾繁辉种植再生稻已有20年,是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的种粮能手。

“多年实践,种粮农户都掌握了一套科学再生稻种植技术,想不高产都难。”但对于收割机的到来,老曾和村里的种粮农户们有点担心又满怀期待:担心的是收割机碾压过后再生季的产量会不会受影响,期待的是机械化种粮带来的种种好处。

尤溪与再生稻的渊源

尤溪是国家和福建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每年可提供商品粮3万多吨。自1988年推广再生稻以来,30年来已累计推广再生稻超过100万亩,其间先后7次刷新再生稻再生季单产的世界纪录。

再生稻是一种“种一季可收两季”的水稻,1988年,尤溪成为我省首批试验推广再生稻栽培技术的县。当时,受品种和生产条件限制,再生稻产量不高,最能体现再生稻栽培技术水准的再生季平均亩产仅100多公斤。“种双季稻,一般在7月中旬这样的酷暑天就要‘双抢’了,抢收了头季稻还要抢种下季稻。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季收成,8月份收割了头季,不用再育苗、插秧,约60天后就能再收一季。”曾繁辉回忆道,当时“一种两收”的优势并不明显。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种名为‘稻瘿蚊’的虫害袭击闽中,导致当季水稻基本绝收。”58岁的卓传营是尤溪县农业推广中心主任,1981年工作以来就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再生稻不一样的生育期恰好避开了这种害虫的危害期,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渐被当地农民接受。”

在尤溪,很多农民都十分熟悉中科院院士谢华安。2000年起,谢华安等科研人员在尤溪西城镇麻洋村建立再生稻高产示范片。19年来,示范片平均年单产达1303.5公斤,其中头季稻平均亩产为825.3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达478.2公斤。2011年起,谢华安及其团队又在尤溪县建立超级稻、再生稻产业院士工作站,开展一系列课题攻关。

得益于强大的科研后盾,2014年,尤溪再生稻生产探索总结出“活力强而持久的发达根系、母茎多而健壮、茎穗比大”三个高产指标的栽培技术措施,再生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趋向成熟,年亩产超过一吨的“吨粮田”十分普遍。

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和品种筛选

“抽一根烟的功夫,刚收割过的稻桩就能再长出一节。”2004年,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曾繁辉认识了科技的神奇力量,他铁了心跟着专家们学。各级农技人员不遗余力,数万尤溪种粮农民逐渐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种植技术。

种植再生稻让老曾尝到了甜头,现在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麻洋村再生稻种植户被周围县、乡农民请去讲授栽培技术,被亲切地称为“麻洋再生稻师傅”。高峰时,尤溪再生稻每年推广超过10万亩。

“这几年,大家年纪都大了,加上年轻人都外出了,种稻成本越来越高。”种粮意愿下降,这一全国普遍现象开始波及麻洋村。以人工收割为例,一亩地需要4个工人,现在一个工人一天150元,每亩人工收割一年就得1200元。

转型势在必行。针对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农业劳动力成本上涨、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难题,谢华安组织专家团队在尤溪开展强再生力水稻新品种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和品种筛选。

在梅仙镇下保村,有一片数百亩洋面田,种植着30多个再生稻新品种,其中,有9个是为了筛选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而试验的。“农民的新需求对再生稻新品种筛选提出了新课题。”谢华安说。

轻简化、高效的增产增收路径

为推广再生稻技术而常年奔波的卓传营告诉记者,头季稻在机械收割碾压后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减少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同时生育期早,有效避开秋寒。正在试验的9个新品种中,由三明农科所培育的具有早熟特点的“泸优明占”已经表现出对山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十分良好的适应性。

这也是老曾的底气所在,今年他下决心尝试在头季收割时使用机械化收割。

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姜照伟告诉记者,高产、绿色、优质是再生稻新一轮的发展方向,麻洋村从冬季就在田里种下紫云英,春季作为绿肥还田。收割后秸秆全部还田,根据需要增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在农药使用上实行统防统治,根据病虫害预报精准施用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

8月13日,由多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国家专家组在西城镇麻洋村,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项目子任务“适宜机械化轻简再生稻品种筛选指标体系构建”136亩谷优676头季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头季稻平均亩产达793.7公斤。专家组表示,这一探索为国内光温条件类似地区的农民找到一条轻简化、高效的增产增收路径,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