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机制”“南平解法”入选“福建影响力”优秀案例

2018-12-07 16:47 朱昕华 范发强 来源:大武夷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晓青

大武夷新闻网讯6日,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优秀案例发布会在福州举行。本次发布会共公布了44件改革开放典型案例。我市的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南平机制”创新农村改革发展新模式和调解创新:医患纠纷“南平解法”分别入选政府职能转变类优秀案例和民生工程类优秀案例。

说起“南平机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1999年,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南平市委以选派党员干部驻村服务为核心,持续推动“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南平调研时,亲自总结提升了“抓好一个班子、找好一条路子、建好一个机制、打好一个基础”的农村工作机制,即“南平机制”。

历经近二十年探索创新,“南平机制”紧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其中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等经验做法得到全国推广。

近二十年来,全市累计选派7轮共2903人次优秀党员干部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任职,下派科技特派员11155人次、流通助理379人次、金融助理410人次,组织动员837名任职期满的驻村党员干部就地转任村级党建指导员,并先后实施五轮“互动联动、挂钩服务”工作,引导和激励干部人才到重点项目建设一线、基层一线、急难险重岗位干事创业,形成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良好导向。

“南平机制”还为推进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南平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全市下派村中,有202个创建金星村、红星村,被评为县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467个,培养后备干部7400多名;科技特派员制度由农村延伸到企业、产业链、重点项目等领域,打通科技对接乡村振兴绿色产业的通道,全市科技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以上;全市下派村中,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数年均新增100多个;2016年以来,全市新建、修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72个,基本解决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无旧小”问题;“六要”群众工作法在全省推广,“党建带群建、群建壮党建”“我与百姓拉家常”、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群众工作机制得到中央、省委充分肯定。

成立医患纠纷调解处理中心是我市调节医患纠纷的重大创举。2009年,市委市政府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强化顶层设计,开展医患纠纷专项整治活动,出台《南平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成立了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医患纠纷专业性调解机构——南平市医患纠纷调解处理中心。

“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领导小组指导协调、职能部门协同配合、调处中心依法调处”中心建立起就确定了明确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格局,形成了市、县(区、市)、乡镇、村居四级参与,医调委、综治、公安、卫生、司法、信访、民政等部门互动联动的领导组织体制,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中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理念。

调处中心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原则,规范运行医患纠纷专业咨询、现场处置、专家会商、远程会诊、协议履行等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分清责任、过错赔付、依法赔付、公平赔付”的理赔方式,搭建起医患双方的“公信”平台,走出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误区,形成了正确理性的价值导向。

据了解,中心成立以来,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均为100%,医患纠纷处置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医患纠纷“南平解法”上升为“福建解法”,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先后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被中央综治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通报嘉奖,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朱昕华 范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