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做足绿色文章 绘就生态画卷

2018-12-17 10:28 俞杰 詹铁笛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康晓青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望去,是晴空万里的“三明蓝”。

层峦叠翠,碧波荡漾——放眼四顾,是心旷神怡的“生态绿”。

如今,一幅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三明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铺展开来。

多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确立了“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持续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不懈努力,三明市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明显,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知行合一,打好生态“组合拳”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市把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多措并举守牢生态底线,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如今的东牙溪水库,犹如一块深绿色的巨型翡翠,镶嵌在绿色的群山之中。作为市区30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源地,东牙溪水库用优质的水源,滋养了沙溪河两岸的万物生灵,让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今年10月1日,《三明市东牙溪和薯沙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实施,成为我市出台的首部环境保护类地方性法规。为了让“水更净”,我市率先推行市区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并逐年提高补偿标准至400万元,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市区第二水源,改变市区单一水源状况。

努力让“河更清”。大力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先后组织实施172个重点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8亿元。深入推进河长制,实施五项专项治理行动。“目前全市2222名四级河长上岗,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市水利局局长章新华说。

“以前出门吸粉尘,现在出门看蓝天。”家住三钢的郭晓清说。“天更蓝”不再是梦想,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我市自加压力印发实施《进一步提升市区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工业烟(粉)尘、扬尘等污染控制。突出市区重点,持续加强三钢污染治理,先后完成十几项环保治理工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自2010年以来连续7年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6%,位居全省首位,10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努力让“地更绿”。全市投入资金9.25亿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1万亩;完成造林绿化63.72万亩,森林蓄积量1678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和主要林产品产量约占全省的1/4;加强矿政管理,矿山基本能按治理方案实行“边开采,边治理”;市区沙溪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新鲜空气,沁入心脾;绿水蓝天,心旷神怡。骑行在市区沙溪沿河公共自行车道上,许多市民都有这样的体会。我市所有县、市都已获得省级以上园林县城(城市)称号,全市创建绿色乡镇47个,绿色村庄961个,完成绿色屏障绿化21万亩,让“居更怡”。此外,建成自行车道18.2公里,建成市区绿道20公里,这些数据均居全省前列。

转型升级,永续生态发展之脉

明一国际与建宁县的结缘,源于当地的良好生态。

“我们生产的婴儿专用乳制品,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这里空气好,水质好,公司将结合建宁生态环境,打造一个将工业、科技与生态融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型工厂,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明一国际集团总裁林强说。

从默默无闻的闽西北山区小县,到连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方阵;农业特色产业从“五子登科”到“五子兴旺”转变,逐渐形成一个百亿元的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建宁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借助生态环境优势,举全县之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一流农业品牌。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我市各县(市、区)致力创优生态环境、创特生态产业、创造生态财富,通过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实现山区绿色崛起。

到2020年,我市将持续组织实施千亿现代农业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加快发展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五大特色产业20条农业产业链,推进永安和尤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三明(沙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农民创业园等“一区三园”建设,努力形成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御帘、紫云,这两座藏在明溪县深山里的古村,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领略山明水秀,还可以体验“红色文化”和“理学文化”,更能够感受休闲垂钓、田园采摘、自由骑行的无穷乐趣。

多年来,我市坚持绿色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和背景,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三明旅游景点和景区密度居“八闽之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创建力度,打响“中国绿都”品牌。

目前,我市已拥有中国丹霞·泰宁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两个世界级旅游品牌和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乐、尤溪、建宁、沙县、泰宁、永安等县(市)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百佳”榜单,其中将乐县获“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称号。

一组数据,尽显成绩:

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399.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4.57亿元,分别比增22.9%、39.6%,增幅分别位于全省第三位和第一位。春节黄金周、“五一”小长假游客增幅分别为30.51%、22.3%,乡村休闲游、周末自驾游持续火爆。据同程大数据用户口碑分析,来明游客对三明自然生态游产品好评率高达96%,我市被评为2018同程优质旅游榜“优质生态目的地”。

融合创新,凝聚磅礴“绿色合力”

绿色就是竞争力。

三明入围全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列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被评为32个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之一。

规划总面积3157平方公里的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如同一条金色的腰带,沿着沙溪两岸,串起了沙县、梅列、三元、永安、明溪主轴地带,并以三明市区为中心,打造形成“一带、双城、四片、九园区”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市综合实力最强、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全省十大新增长区域中唯一冠以“生态”和“工贸”字样的发展区域。

污水处理厂项目竣工、沙县新城广场主体工程封顶……按“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发展理念,作为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核心区——生态新城,不断推动园区低碳化、生态化、循环化建设,把产业发展融入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全过程。这里已成为全市发展的新引擎、同城化的新载体、宜居宜业的新地域。

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发展。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总体要求,立足生态资源特色和自身基础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出台试验区改革任务的具体分工方案,提出了6个方面24项重点任务和30项改革成果要求,目前已有低碳发展、林权赎买、绿色金融等20多项改革任务取得初步成果。

市区首个公共停车库投入试运行;完成市区7座新建公厕、13座改造公厕建设和20座公厕开放;两区共完成立面改造21个改造点约3万平方米的改造面积;完成了20个地灾隐患点治理、26个住宅小区的路灯提升改造……

今年以来,我市以打造“现代山水名城”为目标,持续深入打好“城市双修”攻坚战,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动生态山水城市、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在去年实施20个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又实施47个项目,总投资63.6亿元,从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从城市水系整治等方面加强治理。

我市还投资3.33亿元,完成民俗文化园、四贤文化廊、闽学文化广场、后山绿道、绿地公园、植物园、沙溪两岸江滨公园改造提升、沙溪沿河自行车道等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园林城市绿化成果,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目前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7%,绿化覆盖率达到44.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1平方米。

如今,一块块“金字招牌”纷至踏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致富资源,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三明日报记者 俞杰 詹铁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