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40年发展,才子公司做大做强,享誉全国。位于西天尾镇的才子工业园荔园厂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全力冲刺今年目标任务。 (湄洲日报记者 蔡昊 摄)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引人注目。40年来,我市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完成了从“微不足道”到“半壁江山”的飞跃,成为美丽莆田建设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40年创业创新,40年砥砺奋进。妈祖故乡人以敢为人先、敢争天下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凤凰回巢”“民智回归”等一个个佳话,促进市场经济阔步发展。这些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工作机制,不断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打通产业发展中的瓶颈,进一步密切政企关系,着力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全力推进美丽莆田建设。 采访中,记者获悉,截至去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近73%;私营企业总数近5万户,个体工商户总数超过23万户;89%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87%的研发投入由民营企业完成,71%的专利授权从民营企业产生;民营企业提供了全市60%的税收,吸纳了80%的就业,民营经济对莆田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 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林宝金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心决心,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市长李建辉表示,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建立企业家意见建议受理、处置、反馈的扁平化、常态化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龙头引领激发创造活力 说起我市民营企业,绕不开全国大型服饰集团之一才子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总部坐落于城厢区东海镇海头村,是莆田改革开放早期第一批民营企业。 这几天,天气寒冷,许多市民来到我市民营龙头企业才子工业园会展中心形象店购买才子衣服。经过近40年的发展,如今的才子公司不仅仅只卖衬衫了,还有时尚的茄克外套、保暖舒适的羽绒服、富有弹性的休闲裤……门店红火,场内电商销售一样红火,今年“双12”更是掀起一股销售热潮,才子品牌享誉全国。 记者走进坐落于荔城区西天尾镇的才子工业园荔园厂,只见宽敞明亮的车间内,5条生产线火力全开,一条条男士西裤悬挂在智能吊挂流水线上,有序作业,300多名员工按照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孕育着才子未来发展新动力、新气象。 在才子企业文化展览馆里,记者见到了刚刚出差回来的公司总裁蔡燕英。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的80后才子公司接班人,展现出与公司企业文化“才”“情”“美”相一致的品质。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给予鼓励,让众多年轻人看到广阔的创业前景。1979年,年仅20岁的海头村村民蔡宗美创办了纽扣工艺厂。为了销售纽扣,他到北京、内蒙古等地去寻求纺织企业的合作。通过纽扣的销售,他发现,伴随改革的浪潮,当时国内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已从追求耐脏耐磨变为追求款式颜色等,从中敏锐地嗅到新商机,萌生了把一粒纽扣做成一件衣服的想法。这也是才子公司发展的缘起。 为此,蔡宗美走访当时全国最好的服装企业,最终从北京大华衬衫厂、上海海螺衬衫厂两家国有企业中引进生产线、技术和人才,于1988年创办莆田衬衫厂,正式进军衬衫行业。当时,衬衫厂主要从事贴牌加工。1989年,他创办莆田华灵时装有限公司,生产“WENREN”牌衬衫。随着技术和质量不断得到认可,衬衫厂进一步发展壮大。1991年,蔡宗美正式登记注册“才子”牌商标,标志着公司由代加工转向自主生产、自主销售的品牌企业。莆田有了自己的衬衫品牌,当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能够穿上一件才子衬衫为荣。 “公司创始人为什么不在北京等大城市办厂呢?因为他具有浓浓的家乡情怀,希望办厂带领村里的人一起致富。实践证明,才子公司始于家乡、勤耕家乡、扎根家乡,是正确的选择。政府政策扶持、家乡人的支持,才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可靠后盾。” 蔡燕英说道。在改革开放政策东风的吹拂下,才子公司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才子衬衫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蔡宗美一路打拼过来,深知企业要发展、品牌要做大,必须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没有自我革新,企业是无法更好地发展。2000年,公司开启新一轮生产布局,不只生产衬衫,还生产男子休闲裤、西服等,从单一走向多品类。 如今,才子集团已有两大生产基地、9个工厂、68条服装专业生产线,引进数千台国际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1000多万件,销售门店遍布全国。2017年、2018年,才子集团连续2年获得中国品牌影响力100强。 才子公司在发展战略上不断前行。蔡燕英表示,尽管才子已枝繁叶茂,但它的根会一直扎在莆田这片土地上。未来公司将牢牢把握“诚信、专注、革新”6个字,深度聚焦核心竞争力,做深做透才子品牌,计划打造才子男鞋、才子童装、才子佳人等,为追求百年企业不断奋斗。 ■转型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才子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回望40年风云际会,大浪淘沙,莆田还有许多民营企业从筚路蓝缕走来,爬坡过坎,奋勇前行,为美丽莆田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1979年,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在涵江创办合营养鳗场,至此,莆田开始集约化养鳗。“七五”期间,莆田成鳗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除台湾外)最大的养鳗出口基地,也是全国鳗苗的集散地和重要养鳗基地。鳗鱼养殖带动全市特色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1997年,全市开始建设吊养牡蛎、藻类养殖、海水网箱养殖、贝类养殖、鲍鱼养殖、淡水特种水产品养殖等八大水产养殖基地。1998年,全市新增浅海养殖面积达1000余公顷。其中,“南日鲍”于200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年产量达6869吨。2017年,花蛤育苗面积近5万亩,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 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风起云涌。1984年5月,全市首家“三资”企业——莆田福祥塑胶有限公司在涵江创办。1985年7月,原莆田县首家电子合资企业——莆田县凯利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同月,省政府在江口镇召开全省乡镇企业现场会议,号召全省乡镇企业“沿海学江口、山区学度尾”。1986年11月,在福建省9地市名、优、特商品和乡镇企业产品联展会上,我市购销总额达1886万元,为当时我市历届商品参展成交额的最高纪录。1989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我市组织42家乡镇企业的鞋革、电子、工艺美术和土特产品4大类近200种出口产品,晋京参加中国乡镇企业第二届出口商品展览会。上世纪90年代后,乡镇企业转型为民营企业并融入开放型经济大潮,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书写下辉煌一页。 2006年,全市共有33家产值超亿元的龙头鞋革企业。这几年,莆田鞋业产业转型不断提速,基本保持年均两位数的持续增长,现有制鞋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2017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813亿元,对全市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超过50%,双驰、华峰等一批骨干鞋业迅速崛起。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民资回归”工程,召开莆商回归创业大会,点燃海内外乡亲回归创业的激情,促进“民资回归”“民智回归”,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民营企业迎来又一春天 民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一流的环境做支撑。在持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如何让民营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进,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12月5日,我市出台《关于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继续降本减负、促进转型升级、支持新型产业发展、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总书记高度评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营经济为我国发展作出的贡献,定调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是我们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市工商联主席、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杰在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说道,市工商联将尽一切能力帮助服务广大民营企业家,发挥好市委市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 今年以来,我市工商联整合资源、深化服务、拓展平台,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的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全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经信委组织50家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年可为企业节约电费4500万元。与此同时,我市各大银行积极响应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号召,主动作为,加大对民营及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彪说,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通过协调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抱团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企业没有理由做不好。 敢闯敢干,勇立潮头。2014年,莆田被列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我市紧抓发展机遇,释放改革红利,推进试点工作,实现了民营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逐步形成了鞋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纺织化纤新材料、工艺美术、食品加工、医疗健康、木材、建筑、能源等十大主导产业,有望在2020年实现6个千亿产业集群和4个五百亿产业集群,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 □湄洲日报记者 吴伟锋 实习生 许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