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山商周窑址群:龙窑之祖

2020-04-27 16:0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潘超

【世界遗产·文化】

福建日报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办

2020年第12期

猫耳山商周窑址群全景

黑衣陶豆、罐

文物名片 

猫耳山商周窑址群 

猫耳山商周窑址群,位于浦城县仙阳镇下洋村,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至2006年,共揭露面积2250平方米,发现商代早期陶窑9座,新石器时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以及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石器、陶器、陶片等遗物。

遗址内发掘的2座斜坡式长条形窑(龙窑)结构保存完好,同浙江上虞李家山商代龙窑相似,而时代更早,具有一定原始性,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商代早期原始龙窑。该处窑址分布集中、规模较大、窑型多样,其间还有叠压、打破关系,为研究我国早期窑炉,特别是龙窑的起源和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获评“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猫耳山窑址群中发掘的龙窑,年代约在商代早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龙窑。学术研究证明,猫耳山是中国龙窑的起源地之一。

前世传奇 

南方窑业滥觞之地 

讲述人 郑辉(猫耳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文博研究员)

猫耳山商周窑址群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不同类型窑炉集中分布、保存完整且存在早晚叠压关系的窑群遗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认为,猫耳山长条形窑的发现,对于探索我国南方地区窑业技术的发展和龙窑的起源及原始瓷的产地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早前,我国南方江、浙、闽、赣、粤等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窑址数量贫乏,大多为单一类型窑炉,仅保存部分窑底痕迹,结构不清。专家学者很难从中推断窑炉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受到局限。为此,传统上学术界都这样认为:圆窑系统为北方技术传统,龙窑系统才是南方的技术传统,它们代表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明,是不同文化环境的产物。

然而,通过对猫耳山窑群考古发掘出的9座窑炉的地层叠压关系、碳十四年代测定、出土标本的比较分析发现:一期窑炉距今在3600年以上,从结构来看属于升焰窑;二期窑炉距今约3580年,为典型的半倒焰窑;三期窑炉距今约3500年到3400年,由火膛、火道、窑室和烟囱组成,已具备龙窑的要素。窑底有一定坡度,窑尾设有烟囱,可以依靠窑身的坡度和烟囱产生抽力将空气抽吸进窑内,能烧较高的温度,也容易维持还原气氛,提高陶瓷的产量和质量。

猫耳山三个时期的窑炉呈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多种形态,从时间测算和地层堆积、叠压打破关系来看,闽北地区窑业技术由升焰窑向半倒焰窑再向平焰龙窑发展。三者时间相差不到数十百年,可能同时并存或发展演变。同时也证实了南方先秦窑炉多种多样,已有自身独立的窑业系统,可独立发展出烧成温度更高、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的龙窑,为探究中国窑业技术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龙窑的起源和原始瓷的产地,是国内考古学界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龙窑具有窑床长、装烧面积大、产量高、火焰流通均匀、冷却快的特点,适应烧造瓷器。许多研究者认为,我国南方地区商周时期广泛分布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是在龙窑中才能烧成的。

然而,在以往考古发现中,南方先秦龙窑发现数量极少,年代多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春秋。猫耳山窑址群中发掘的龙窑,年代约在商代早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龙窑,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可以证明猫耳山是中国龙窑的起源地之一。

黑衣陶是我国古代陶器向原始瓷器过渡的一种形态。猫耳山窑址群产品以黑衣陶为主,年代在夏商之间,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唯一一个大量烧制黑衣陶器的窑场。

此前,在我省北部的邵武斗米山、光泽马岭、浦城管九,浙江江山肩头弄,上海马桥,江西广丰社山头等夏商时期遗址中均出土有大量黑衣陶器,但产地不明。猫耳山窑址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作为南方地区夏商时期的专业化窑场,窑业技术高,烧造时间持续两三百年,产量大,种类丰。

因此,我们推断:猫耳山窑址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黑衣陶已作为交换产品辐射到周边地区,这为闽浙赣地区夏商遗址同类陶器找到了确切的窑口产地。

此外,猫耳山窑群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分期断代较为准确,器物发展序列和早晚变化轨迹清晰,为江南地区土墩墓的起源、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依据。

我省土墩墓主要集中在闽北,夏商时期土墩墓主要随葬黑衣陶、印纹陶器。由于土墩墓位于山脊或山顶,缺乏叠压打破关系,器物单独成组,无法根据地层学提供年代依据。在浦城管九土墩墓群中,一期的陶器与猫耳山窑群二期陶器完全相同,两处遗址距离较近,我们推测这些陶器来源于猫耳山窑场,年代为夏商时期。

猫耳山窑群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印证了中国南方早期存在窑业中心,浦城是陶瓷生产和发展的滥觞之地。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