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6月13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一座多元文化和语言聚集的城市。这里的学生大都掌握多门语言,中文对他们来说可能是第四、第五种语言。如果每周一次的中文课因为疫情停下来,对于孩子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欧华汉语语言学校校长王肖梅和陈岩希望,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有所学”。 德国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大唐华文学校校董李阿平表示,疫情之下德国华文学校面临同样的挑战,需要通过在线课堂来保证学生每周的学习。 “非常时期的应对手段” 王肖梅介绍,欧华汉语语言学校从今年1月底开始停课,2月开始,学校就尝试通过微信语音等形式保持学生和老师的基本互动和交流,并且组织教师开始进行网络教学的相关培训。 经过多次尝试,欧华汉语语言学校决定自3月7日开始,通过ZOOM网上会议软件方式,对13个班的学生进行网络授课。王肖梅表示,教师注重在三个小时的授课时间内调整课堂节奏,让学生劳逸结合。教师除了运用提问和举手发言等传统互动形式外,也增加了图片、视频、动画、PPT文档课件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课后,教师会将相关课件分享给学生和家长,帮助其进行复习。王肖梅认为:“网络保障了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 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师需要面临的技术和教学方式的挑战,家长也需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之中,家校配合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一环。 李阿平介绍,大唐华文学校学校从今年3月份开始开展在线教学,用她的话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李阿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华文学校做出教学方式上的尝试,但目前还存在诸多挑战:第一,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还存在局限性。第二,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持续吸引其注意力,非常困难。第三,传统课堂上,老师的肢体动作、神情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老师也能直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在线课堂无法达这样的效果。 陈岩认为,网络教学是非常时期的应对手段,它不能取代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也能够培养彼此感情。借助中文学习,中国文化,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一起携手走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中国快速发展,中文学习热情被点燃 疫情会对华文学校产生怎样的后续影响?王肖梅坦言,疫情增加了华文学校的危机处理能力。以前出现临时情况,如下大雪等气候原因,恐怖袭击等人为原因,学校只能被迫停课,没有想到要采取其它形式开展教学。“新冠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颇广,这让我们意识到要保证教学延续,不能一味停课。” “既然办学校,我们就要时刻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王肖梅说。 “越是身在多语言、多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我们越希望华侨华人子女、华裔青少年能够加深对自己祖籍‘根’的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对祖(籍)国的了解。”陈岩介绍,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欧华汉语语言学校2008年得以创办起来。 据了解,十多年的时间里,欧华汉语语言学校学生组成是华人、华侨家庭的学生占85%(包括混血家庭占一半左右),非华裔家庭的学生占15%(先后有十几个不同国籍的学生在校学习)。 李阿平1995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与几位家长一起筹办华文学校的时候,仅仅是从自己家庭和孩子需求的角度出发,“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责任”。她所创办的华文学校已经从法兰克福拓展到“格林兄弟的故乡”--哈瑙。她发现学校生源,不再局限于华裔家庭的子女,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因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加入进来。“这背后其实与中国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在德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业务上与中国挂钩,越来越多人由此希望了解和认识中国。” 杜晓飞曾在第四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荣获“海外华文教师终身成就奖”,她既是欧华汉语语言学校的老师,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从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能够感受到,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热情的改变。 “两个孩子出生在比利时,小时候他们不愿意使用中国标志的物品,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有所不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随着中国发展越来越强大,他们自己认识到身为中国人非常骄傲。”杜晓飞表示,以前他们用法语签名,后来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学习中文,练习中文签名。“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让他们拥有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 被点燃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华文教育从业者的信心。疫情只是一个“插曲”,当一切回归正轨,李阿平希望华文学校能够真正发挥平台作用,帮助更多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人沟通交流。 王肖梅和陈岩则在关注华文教育教材本土化,华文教育与中国以及各国学校的学分认证等问题。(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