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打水水不空” 永春漆篮的新生路

2020-07-16 15:50 潘贤利 林杰 洪冠睿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潘超

东南网7月16日讯(本网记者 潘贤利 林杰 实习生 洪冠睿)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永春的漆篮却是“竹篮打水水不空”。 在永春,漆篮的制造已有500多年历史,已80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金镖见证了这一技艺的传承发展。

近日,永春县首届工艺大师评选活动暨福建省(永春)“匠艺杯”工艺美术现场技能大赛落幕,来自仙夹镇的22名漆艺和竹编等参赛工匠获奖。此次大赛共产生8名金奖,该镇就占了4名。

盛满“深情厚意”漆篮受海外侨胞喜爱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金镖。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永春漆篮可烫可摔可盛水,靠的是竹艺和漆艺。郭金镖介绍,从明正德年间开始,仙夹镇龙水一带的油漆匠,便开始尝试给传统产品竹编篮、盘等日用器具上漆,发现上过漆的竹器具不仅坚固耐用、不褪色变形,而且还可耐酸、耐碱。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漆篮开始流传,并且经久不衰。

几百年来,工匠们不断创新,开始模仿油漆家具中的雕花绘画,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地装饰各种优美的金色图案。“永春漆篮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用于日常生活中,展现了它的价值,由此产生了一些同漆篮有关的民间习俗,并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郭金镖说。

据介绍,漆篮的四大习俗包括用于走亲访友、用于迎神祭祖、用于寿诞及用于结婚。古时候,人们没有塑料袋或者包装盒可用,在走亲访友时经常用纸张或者手提巾将礼品包好带。漆篮出现后,人们觉得十分方便和美观,因此就用它来包装礼品,并将之一起送给亲友。随着时代的发展,漆篮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人们送礼盛放东西的必备品。

时至今日,永春漆篮是家喻户晓的民俗物件,在闽南人的民间祭祖、婚嫁喜庆、走亲访友等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此外,传统的漆篮一直是闽南地区结婚的必备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婚姻家庭的期待,彰显了独特的地域婚俗文化。在泉州,男方娶媳妇时通常会使用一担大盛篮(多层漆篮),内装满聘礼,再加上红扁担由专人挑至女方家,以此显示庄重和诚意。此外,女方嫁女儿时通常会使用一个勾篮(可挽在手臂上的漆篮),内装有鸡蛋、花生、面线等,在迎亲那天让女儿带到男方家 ,以表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福。漆篮的篮身和篮盖刚好有弯弯的弧度,再加上漆画比较考究,显得格外美观。

在永春,漆篮制作技艺流传至今达500多年。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这种具有高雅古朴、端庄大方、精巧玲珑艺术风格的永春漆篮除了在闽南一带流行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很受欢迎。自18世纪起闽南人下南洋,也将使用漆篮的习俗带到居住地,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使用漆篮的习惯。现在,这些东南亚国家的闽南籍华侨华人回祖国,一般都会带些漆篮返回居住地,既延续着家乡传统习俗,也表达对故乡的眷念。郭金镖说:“因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漆篮。那时成立了合作社,在政府组织下,龙水一带上千人集体做漆篮,那场面真是壮观。”

放弃舒适生活 老艺人回村“拯救漆篮”

但这一市场也毕竟有限,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之后,漆篮的东南亚出口受到极大影响。虽然艺人们设计制作出直径六厘米、九厘米小巧玲珑型漆篮,改实用性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收藏纪念品,把漆篮打进了旅游市场,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制作出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高档次的漆线雕漆篮,但总体来看,漆篮制作产品单一,创新有限。市场的萎缩,自然极大地影响到从业者。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就业,由此许多农村的非遗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永春漆篮传统工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局。随着人们对漆篮传统文化认同的不断消失及传承人逐渐减少,漆篮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到了一定限制,导致漆篮手艺人的收入下降,最终影响了漆篮习俗的延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