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全球疫情下为何中国引资“磁力”进一步增强?——聚焦前三季度吸收外资数据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陈炜伟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跨境投资遭遇“寒流”。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前三季度吸收外资成绩单,却释放出十足暖意。 商务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实现了今年以来实际使用外资首次人民币、美元累计指标“双转正”,9月使用外资连续6个月正增长。全球疫情下,中国吸收外资“磁力”进一步增强,彰显出供应链的韧性稳固,也为各国企业带来机遇。 魅力不减:吸收外资“双转正”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1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折合10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这是我国今年以来实际使用外资首次实现人民币、美元累计指标“双转正”。 今年以来,尽管受国内外疫情冲击,我国吸收外资却画出一条漂亮的“U形”弧线。从一季度吸收外资额萎缩10.8%,到二季度反弹到8.4%,再到三季度增速提升至20.4%,一系列数据见证了吸收外资的回暖和反弹。 疫情下,不少跨国企业不但没有撤离中国,反而不断增资加码。特斯拉、高通、苹果等全球知名企业就纷纷表示,要加大对华投资,正是在中国等市场强劲表现的带动下,其业绩取得了稳步增长。 今年以来,法国施耐德电气集团在中国布局步伐加快,不断加大对创新和生态体系的投入,在厦门、北京、西安等地都宣布了新的投资。 吸收外资态势进一步向好,背后是外资对中国经济的看好。19日我国最新发布的经济“三季报”显示,包括经济增速在内的多个指标由负转正。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为中国经济点赞并道出原因:及时控制住疫情,经济稳步复苏。 坚定信心:高质量发展中谋新机 全球疫情下,外资不但没撤离中国,反而将中国作为“避风港”,原因何在? 美国企业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这样回答:无论是抗击疫情、复工复产,还是保障民生、推动经济增长,中国市场恢复都走在全球前列,这增强了包括强生在内的外资企业在华长远发展的信心。 疫情发生后,强生旗下医疗器材、制药、消费品等板块二季度以来在中国市场实现强劲增长,强生表示将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投入。 强生的回答道出广大外企的心声。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外企负责人表示,中国巨大的市场,完善的供应链,不断扩大开放的政策和鼓励创新的环境,都成为他们坚定不移选择深耕中国的原因。 仔细观察今年以来外商投资领域就会发现,不少外企对华投资有了新动向—— 9月,德国西门子交通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将建西门子智能交通5G能力中心; 同月,施耐德电气集团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将共建中法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推进新基建、绿色园区建设等方面合作。 “数字经济应用不仅有助于中国和世界抗击疫情,还将为在华跨国企业创造更多发展空间。”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说。 瞄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外商积极布局在华投资,前三季度引资成绩单成色十足:高技术服务业吸收外资同比增长26.4%,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18.5%、92.5%、72.8%与31.2%。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新基建、服务业等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将为在华外企带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开新局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吸收外资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中国始终胸怀大局,着眼长远。”西门子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赫尔曼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推动国内、国际市场结合,构建开放生态圈,将帮助企业和经济尽快从危机中走出来。 在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外资企业无疑是一个重要媒介,将进一步助力联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就指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形成,如何发挥好外资企业“外引内联”的独特作用非常重要。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即使面对疫情挑战,中国也没有放缓开放脚步—— 无论是外商投资法落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瘦身”,还是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开放新高地的建设等,都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众多外资企业为中国投下“信心票”的重要原因。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强外商合法权益保护,确保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并进一步提升中国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让外商投资更安心、更放心。 “不为一时数据波动所影响,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就能让吸收外资的‘磁力’越来越强。”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郝红梅说。 |